历史课堂教学浅探

/ 1

历史课堂教学浅探

王艳青(固安第一中学河北固安065500)

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的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学的目的归宿于指导人生和社会。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中把握契机,找准切入点,实现历史教学的这一功效。历史教学要想让学生从枯燥、僵死、呆板、机械记忆中走出来,使历史学科真正成为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课程,使学生在历史的时空中获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及个人成长的养料。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1.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历史课堂上,学生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2.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3.多种多样教学方法

3.1导入法:

3.2情景、实践教学法:

3.3比较法:

3.4研究体验式教学法:

3.5多媒体教学法:

4.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良好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发展。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改的举措是一个接一个,高考采用3+X模式,中考大量进行学科浸透,九年义务教育降低学科难度,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上好每一堂历史课,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特别是现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贯彻,让我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很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