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4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化痰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40例

丁家祥

丁家祥(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中医内科212300)

【摘要】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样选取治疗组40例用化痰通络法,对照组36例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各治疗三个疗程,停药后根据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75%,统计学处理:X2=4.36,P<0.05。结论化痰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痰阻络瘀化痰通络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个病理过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是NAFLD主要病因。目前,西药尚无防治NAFLD的有效药物,中医认为痰阻络瘀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理论基础,笔者应用化痰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76例患者均为我院肝病专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门诊患者,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西医诊断标准。并排除酒精性脂肪肝及其他慢性肝炎等疾病。随机分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28~72岁),平均45岁;对照组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27~70岁),平均44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1.2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2年10月南京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1)无饮酒史(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4)可有超质量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5)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5倍为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1.3中医辨证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提出的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符合痰瘀互结,阻遏肝络,症见:患者面色晦暗,形体肥胖,有或无身目微黄,右胁钝痛或隐痛,胸闷院痞。体征:舌质暗淡,边有瘀点,或舌体胖大,舌下静脉迂曲,苔白或腻,脉弦滑。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化痰通络法,基本方:泽泻(10g)、生山楂(15g)、象贝母(10g)、草决明(15g),荷叶(10g)、菌陈(15g)、枳实(10g)、丹参(20g)、虎杖(10g)、鸡血藤(15g)、红花(10g)、枳壳(10g)柴胡(10g)、川芎(10g)、牛膝(10g)、姜黄(10g)、郁金(10g)。随证加减。用法: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江苏中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6145,规格:50mg×60#×1盒),3#/次,3次/d。3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

1.5观察指标①临床症状:于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②治疗前后检查B超、肝功能、血脂分析。

1.6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拟定: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血脂、肝功能正常,B型超声脂肪肝波形消失;(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血脂、肝功能基本正常,B型超声肝脏回声及大小基本正常(脂肪肝程度下降2级),ALT下降>40%,血脂下降>40%;(3)有效:症状减轻,B型超声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不明显(脂肪肝程度下降2级),血脂下降10-20%,ALT下降20%-40%;(4)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B型超声治疗前后无变化,ALT下降<20%,血脂下降<10%。

2.2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组别例数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40101512393

对照组3641310975

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X2=4.36,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一般情况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可使此病自行痊愈。但出现严重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和已出现肝纤维化症状或伴发肝炎的此病患者应考虑使用保肝降酶、改善肝功能的药物进行治疗。水飞蓟宾葡甲胺具有保肝降酸、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还可显著地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等症状,从对照组显示其有效率为75%。

非酒精性脂肪肝属于中医学“胁痛”、“肝癖”、“症瘕”等范畴。其发生是由于嗜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损伤肝脾,脾气不足,肝失疏泄,清浊失司,痰浊蕴结于络,络气阻遏,络脉瘀滞,痹阻肝脏脉络而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过程中,痰、瘀一经形成,往往缠绵,贯穿疾病的始终,且常相互转化,正如唐容川《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也能化为痰水”;朱丹溪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

痰浊之生,由嗜食膏粱厚味油腻,损伤脾胃,运化失健,水液不归正化,变生痰浊,或素体阳虚,水湿不运,聚而成痰。痰浊既生,影响气机,病殃及血,致血行迟滞,瘀血内停。由此可见,或痰生于先,影响气机,病殃及血,血行滞瘀;或血瘀为先,变生痰浊,两者终致痰交瘀结,阻遏肝络,使病情错综复杂,难以痊愈。其病变部位在肝之络脉,病机本质为痰瘀互结。[2]因此,痰阻络瘀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理论基础,化痰通络法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常用法则。

基本方中泽泻甘淡性寒,入三焦经,其功长于利水,《本草纲目》云:“渗湿热,行痰饮”,可用之治疗单纯性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贝母软坚散结、化痰;山植健胃,消脂积,徐氏[3]报道泽泻、生山楂等能显著降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血清TC、TG、LDL-C,升高HDL水平。决明子苦甘咸,性微寒,入肝肾经清肝化浊;荷叶利湿化浊,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丹参活血化瘀、散结通络;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消瘀散结、行气化滞,现代药理研究具有保肝降酶、降血脂、抗氧化、抗突变、抗炎等多种功能;虎杖苦平,祛风利湿,破瘀通络,具有较强的降酶作用;郁金苦微寒,入心肝经,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散肝经之瘀结。鸡血藤,郁金等使气得以行,血得以运,脉络开通,柴胡以引经,助健脾化浊而调脂,全方共奏化痰通络之功效。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化痰通络法治疗脂肪肝,可使ALT、血脂水平明显降低,B型超声声像图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率达93%,并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0(2):72.

[2]方大东,张德荣.通心络胶囊治疗脂肪肝64例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7.5(6):272.

[3]徐学刚.祛脂饮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影响[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