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诗歌朗读的个性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1

漫谈诗歌朗读的个性化

高玉兰

江苏省阜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高玉兰

诗歌的朗读有着诗歌体裁的基本规范,根据音步确定节奏,延长韵脚音节以显示押韵,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强化抒情色彩等。这些规则的确定从诗歌朗读的总体要求而言是正确的,一般的诗歌朗读者也常常喜欢把诗歌作品处理得抑扬顿挫或慷慨有致,这自然是不错的,我认为诗歌作品的朗读更应体现作者及作品的个性、气质、情感,而不必一味求抑扬顿挫或慷慨激昂。很多诗歌作品由于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复杂的情感,作品的情感往往也很复杂,那种浓郁深沉的情感和韵味不是一律的抑扬顿挫所能充分体现的。如何表现诗中的复杂情感应该是诗歌朗读艺术个性化所探求的内容。

所谓朗读艺术的个性化,指朗读者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而对语调、语气、顿连、重音、语速、节奏等方面所作的艺术处理,可以是有节奏的、抑扬顿挫的,也可以是平缓的,甚至是散文化的处理,关键是要能体现作者的气质个性,表现诗歌的复杂情感。诗歌朗读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能够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感知,体味诗歌所传达的种种内在情思,让自己首先感动起来,内心里产生和作者一样甚至更浓烈深沉的情感,从而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歌作品的情感,这种传达决不适宜一味的抑扬顿挫。

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诗歌朗读的个性化问题。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新月派”诗人,曾先后留学美英,他的诗歌、散文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他又是一个具有灵敏触角、热烈情感、忧郁气质的诗人,崇拜大自然,追求自由无拘的生活。他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时,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在繁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朝看行云,暮赏流水,卧读诗书,坐观星辰,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又无限美好的日子。因此,康桥在他的心灵深处,绝不仅仅是风景秀丽的胜境,更有着无穷的幸福回忆和深厚的情感。当他离别康桥时,当那个美丽的黄昏他再次漫步康桥时,往昔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再次展现在他的眼前,令他流连往返,又令他充满惆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压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感和旋律感。“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诗歌构思新颖别致,意境鲜明优美,诗中的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表现了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

基于这样的背景因素,笔者认为《再别康桥》的朗读不仅可以而且也应该作朗读的“散文化”处理。所谓朗读的“散文化”处理,指诗歌朗读时,不必拘泥于诗歌格律,也不必拘泥于诗歌朗读的常规要求,异于诗歌常规朗读方法,用近似于散文化的方式来朗读,一如散文的写作,形散神不散,具体地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以淡得如同谈话的方式表现深深的眷恋之情,就像朗诵散文,真正沉入诗意之中。那高声放歌的激昂无法体现诗人意乱情迷的心态,倒不如平淡到底,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与康桥在对话,情至真处,轻声慢语如春风拂面,情至深处,节奏如流水一般平淡而又绵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轻而淡的,即使感情激越之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也只是节奏稍有加快,如轻风中偶见飘拂的柳条。所以,眷恋中又显得充满忧愁。

二是以独白的方式处理诗的意境,一如散文,无须过多顾及节奏。诗的朗读尤其要表现诗的意境,营造理解诗意的氛围。“轻轻的我走了”,离愁别绪中的言语是真诚的倾诉,能体现徐志摩的肺腑之情,充满对康桥的难分难舍,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诗人既像是对康桥诉说,又像是在对我们读者袒露胸怀,在空灵柔美的意境中尽情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整首诗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直接抒情对象,诗人的情意已经完全溶解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那悠远而又执着的意念,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韵律舒徐而又轻盈。

三是以小音步快节奏的方式处理韵律,恰似散文,舒缓之中体现音韵之美。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音步包含的音节多的,读的时候就要相对紧凑一些,包含的音节少的,就要读得舒缓一些,小音步与慢节奏相配,大音步与快节奏相配。《再别康桥》的音节并不多,完全可以用悠长的韵律也就是小音步慢节奏再现作者的深情。但是,加快小音步的节奏,使可以悠长的诗韵变得紧凑,这样,押韵的特点减淡,而生活味和抒情味加浓,更能反映出依依惜别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