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意识”培养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数学“问题意识”培养之我见

成小华杨辉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小村学区普集街小学712200;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小村学区永丰小学712200

摘要:数学教学中,问题是师生互动、思想传递的桥梁,是教师和学生传递情感的纽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形成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并通过相互交流探究,达到解决问题,最终获取新的知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想传递策略

一、造“氛围”

我们教师在授课或听课中不难发现,高年级学生的课堂常常会出现“沉默是金”的现象,恰恰相反的是低年级学生却往往有一种“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什么都敢提敢问:“老师,你的字写错了;老师,我读得比你好;老师,某某同学的字写得不好看……”他们在课堂上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立刻进行提问,甚至与课堂无关的问题都敢提,并期待教师的回答和看法。高年级的小学生反而宁肯不会做也不愿提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呢?那就是摒弃“一言堂”式传统教学,教师要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教“方法”

1.从最基本的问题质疑。如“正反比例意义”教学中,正反比例有什么区别?它们又有什么联系?

2.从课题入手,把课题具体化、细节化,从而明确学什么。

3.从方法上质疑,寻求最简便的解决办法。

4.从结论质疑。例如:“比的基本性质为什么要把‘0’除外?”等等。

三、多“鼓励”

评价方式应是多元化的,教师可以用语言评价,也可用肢体评价,还可以用表情评价,也可让学生互评等等以此来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来培养他们“问题意识”。比如在进行《比例尺》教学导课时,我提出这样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分别画出1厘米的线段;1分米的线段;1米的线段。”学生很快做完了前两个问题,到第3个问题时都停了下来,这时一男生站起来问:“老师,1米太长了,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本子画不下,我去黑板上画行吗?”马上有学生反对:“请认真倾听老师的问题,老师说在本子上画,没说可以在黑板上画。”提问的同学红着脸坐下了。我笑了笑说:“没事,敢于把心里话说出来就很棒,说不定有同学还和你想法一样呢。老师再重复一遍,请在本子上画出1米的线段,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噢!”这时一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可以缩放吗?”我面露惊喜地响亮回答:“当然可以啊!”并竖起大拇指朝他点了个赞,然后又问其他学生:“大家认真想一想,同意他的看法吗?”学生们齐声说同意后,我又补了一句:“英雄所见相同啊,只是他比你们敢想更敢说,大家今后一定要向他学习啊。”学生们很快表示出了1米的线段,最后水道渠成地引出了比例尺的意义。由于课堂在这种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四、学以致用

知识在于学以致用,况且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一定要把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应用(四)》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了解这样几个专业术语的意义: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什么叫本息?利息计算公式是什么?然后课始我让学生进行汇报并出了道题让学生进行计算检验。接着我切入了正题,问学生:“大家通过预习这么快就会计算利息了,半节课我们就把今天所学知识学完了,利息知识再没有其他问题可研究了?”学生没人出声了。我又开始点拨:“人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说话都有方法啊,难道计算利息就没有方法……”张佳妙说:“老师,利息公式好长,小数点还多,我计算总出错,有简便公式吗?”我说:“老师这儿没有什么简单的公式,但是计算中或许有方法呢?你们再观察观察你们的计算过程。”不一会儿就有一生汇报:“老师我有简便方法,10000×2.88%×5把10000缩小100倍,2.88%取掉%后积不变,再用100×2.88×5计算,然后100缩小100倍,2.88扩大100倍积还是不变,我们就用1×288×5来计算就简单多了!”我赞了一句:“漂亮,老师也喜欢这个方法,避免了同学们小数点计算的失误,大家还有问题吗?”学生张林站起来说:“老师,存钱应该也有方法的,我们存钱的时候怎样存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息呢?”我趁热打铁说:“说得好,举个例子给大家一点提示。”学生举例:“如果我妈有10000元,怎样存获得利息更多呢?”立刻有学生抢答:“那还要问?当然存的年份越多利息越多喽!”张林接着说:“那是自然,但是如果10000元我都存两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存两年再取出来本息,还有一种是我先存一年取出来,然后连本带息我再存一年,最后再取出来,这两种方法哪种获得的利息多呢?”我鼓励学生说:“张林了不起啊,发现了相同的本金、相同的时间竟有两种存款方式,两种方法哪种利息多呢?这就需要大家手脑并用了,动起来吧,同学们!”学生通过计算最后证明第一种方法获得利息多,这节课也就圆满结束了。

教师通过语言引导,把生活与数学联系了起来,扩大了学生想问的空间,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