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16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16例分析

林爱国1陈浩2

林爱国1陈浩2

(1铜梁县旧县中心卫生院402565;2重庆市铜梁县中医院402560)

【关键词】中西医综合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209-01

本院于2006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6例,年龄58~8l岁,多数有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1辨证体会

1.1症状心绞痛的部位常在膻中胸膺,膻中部位相当于胸骨中下段,胸膺则包括了心前区,这与现代医学关于冠心病心绞痛“以胸骨的下段或中段最常见”和“少数胸骨的下段或上腹部”认识基本一致。

1.2舌脉气滞血瘀者多见淡暗或紫暗舌、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紫暗;痰浊湿浊中阻者见舌体淡胖、舌边有齿印;化热者舌红苔薄黄腻;寒邪为犯、胸阳不宣或内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所致者,舌多淡、苔白或白腻。临床上脉象多见弦脉、微脉、沉细、滑数、结代、涩脉等。

1.3胸痛的性质闷痛:为临床最常见,闷重于痛,多于气滞,淡浊和心气不足有关痰浊者可由阴雨雾湿而诱发。刺痛:固定不移,多为瘀血引起。绞痛:疼痛如绞.遇寒而发,得冷则剧,常为阴寒内盛所致。灼痛:由火热所致,有火邪犯心,阴虚内热和湿郁化热之别。

2治疗体会

根据病史、疼痛的性质,察色按脉,分清阴阳、虚实、寒热、表嚅。是本脏自病或他脏病累及,足自身病变或外邪:七情等诱发,经临床观察,本病以虚实挟持杂者多,且虚多实少,在“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先切除诱发、加重的凶素,根治本身的病患。

16例均使用硝酸甘没、消心痛等西药,合并使用中药针剂生脉针、复方丹参或川萼嗪针静脉滴注。其中10例患者除上述治疗外,还根据中医辨讧E施治原则,给予中药汤剂内服。用药上主要运用通、补两法。疼痛期应以“能”为主,有活血化瘀、豁痰通络、耻气宽胸、温通心阳、化湿通络、清热除痰等法。活血化瘀有血府遂瘀汤,药物应有田七、丹参、红花、川芎等。豁痰通络法有栝楼薤半夏汤,药物有橘络、法夏、川芎、苍术等。理气宽胸何四逆散,药物有香附、瓜萎、枳壳等。温通心阳有附子、薏米敞,药物有石菖莆、桂枝、附子、苏子、霍香等。化湿通络可用平胃散或二陈汤加霍香、佩兰等。清热除痰方用小陷胸汤、黄连温胆汤等。缓解期以“补”为主,有补气、补血、补肝肾、补阴、补阳等法。经临床观察16例患者中,10例使用中医辨证施治给予服用汤剂者,症状明显好转,发作次数显著减少,缩短了住院时间。

临床发现,心绞痛以虚为主,虚多实少,且以气虚、阳虚为主,气虚贯穿整个心绞痛的任何症型,因血液运行赖气的推动、任何皿液气机的停滞不通,虽有自身的病变,但与心气、元气的推动无力有关。本院临床将人参用于各种症型,收到满意效果,气虚者重用补气药,无气虚者用补气药。补气药中,参胜于芪。传统医学认为“诸痛不可补气”、“痛甚者脉必伏,用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丹溪收法》)。16例患者均使用了人参、生脉散未见加重病情,反而见病情有所好转,这可能是冠心病引起痛者,为经气脉络不通,人参有补益元气、心气的作用,使气血的运行增加,部分痰瘀滞在气运行推动下得到畅通。这改变了传统医学者痛不可补气的治法之忌。认为心痛者亦可补气,用参、术。中医认为,阳统于阴,心本于肾,肾为脉为根气之根,所以补法以补。肾人手。补阴常用生脉散、杞菊地黄丸,药物可选用龟板、熟地等;补阳可选用灸甘草汤、右归饮,同时要做到“补阴顾阳,补阳护阴”。阴阳兼顾的药物如山萸肉、菟丝子、淫羊霍、五味子等。补阳护阴的药物如当归、熟地、杞子、龙眼肉等。补肾阳以鹿茸尤佳,肉桂亦可。

温阳以附子、肉桂。至于出现厥汪脱证,阳脱时要回阳固脱,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或独参汤。喘证不能胜任体力劳动,多为气虚,宜重用人参。不论何种症型,在治疗上,主要在于如何运用好通、补两法,应审度证候虚实偏差,根据病变所在脏腑、气血以及所兼病邪的不同,或以扶正为主,或以驱邪为主,或补中寓通、通中寓补,或通补兼施。切忌一味浪补或猛攻。总以祛邪不伤正为要务。中西医联用药较单独用药疗效显著,临床可借鉴。[2]

参考文献

[1]饶其镗.心绞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5,2l(13):1715.

[2]刘文建朱长河冠心片联合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