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罗正韩

临沧市中医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77000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15年度发生的2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情况、药品类型、给药途径、报告来源、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症状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岁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报告来源主要是医生,ADR涉及17个品种,以抗生素和中成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静脉滴注给药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和附件损伤为主。结论:药物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加强抗生素、中成药注射剂的静脉给药等监测,尤其对老年患者要重点监测。注意联合用药的配伍禁忌,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可引发恶心、呕吐、头痛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本文重点对我院发生的25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5年度我院上报的25例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报告来源及报告人,药物种类、剂型与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具体表现和ADR的关联性进行评价、分析。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

25例报告中,男13例,占52﹪,女12例,占48%。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16例,占64%,≤49岁9例,占56%。年龄8-82岁。

2.2ADR报告来源及报告人的专业分析

25例报告中,疼痛科11例,占44%,急诊科5例,占20%,门诊4例,占16%,外科3例,占12%,内科2例,占8%。报告人,医生21例,占84%,药师4例,占16%。

2.3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剂型及给药途径

25例报告中,按药物种类分:抗生素9例,占36%,中成药7例,占28%,其他各类9例,占36%。按剂型分:注射剂20例,占80%,片剂及胶囊剂5例,占20%。按给药途径分:静脉滴注18例,占72%,肌肉注射2例,占8%,口服5例,占20%。

2.4ADR关联性评价与结果

对25例ADR进行关联性评价:肯定12例,占48%,很可能7例,占25%,可能4例,占16%,可能无关2例,占8%。ADR结果:25例不良反应事件中,有4例患者在出现ADR后及时停药,未作其他治疗而自愈,21例患者接受对症治疗、改变给药方式和对症治疗后,均无后遗症,对原患疾病影响都不明显。其中痊愈13例,占52%,好转12例,占48%。

2.5ADR涉及药品及临床表现

表1涉及17种药品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3.讨论

3.1ADR的相关因素

(1)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没明显对比性。老年人发生率比较高,因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长期和大剂量使用易引起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导致不良反应。特别是患有慢性器质性疾病的老年患者,用药要遵循个体化和简单化原则,种类尽量少,剂量不宜过大。一般规定60-80岁老年人,使用成人剂量的4/5,80岁以上的老年人使用成人剂量的1/2.

(2)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剂型及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前三位药物分别是: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复方枣仁胶囊。其中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一例不良反应出现皮疹,可能是因为在服药期间服用自己找的草药引起。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是我院使用较多的一个品种,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共使用规格为1g*1支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约9600支,按每次使用3g量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5%。

发生不良反应较多的是抗生素和中成药注射剂。可能原因是我院抗生素的使用中存在无明显指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临床用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经验等选用抗生素的准确性不足。同时提示我们,抗生素即使皮试阴性,依然存在过敏的可能[2]。

中成药注射剂含量复杂,作用具有多重性,易引起ADR,并且长期以来医生和患者认为中成药注射剂药性平和,ADR少,应用安全,对中成药注射剂毒副作用不够重视,在使用中剂量过大,疗程过长,联合用药和输注其他药物后没有冲管等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给药途径也相对集中,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以静脉给药为主。静脉给药起效快,但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与患者自身因素、药物的内毒素,ph值以及给药速度等多种因素有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给药方式高很多,医疗风险比较大,因此,医生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的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滴注”的用药原则。

3.2ADR报告来源与报告人

从报告来源看,科室差距较大,可能与科室对药物不良反应上报意识有关,有的科室积极上报,而有的科室存在不报或漏报。护士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承担着给药操作和护理的任务,一旦出现ADR,应立即上报并协助医生处理[3]。我们药师也要充分发挥药师职能,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加强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用药后的反馈,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在做好ADR监测工作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合理化用药服务。

3.3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临床表现

表2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从ADR的临床表现来看,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全身性损伤和心血管损伤。这与此类不良反应临床上易于发现和诊断有关。25例中有几例出现发热、寒战等临床表现,有2例体温达39°以上,很可能是输液反应。希望各科室引起重视,提高警惕,加强调剂室卫生环境和输液操作规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控制给药速度,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在使用抗菌药物和中成药注射剂时要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4.结论

引起ADR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给药方法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在药物使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到个体化给药,加强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加强医患沟通,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提升ADR事件的处理能力,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加强ADR监测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各医务人员要积极参与ADR上报,为患者提供合理化用药的服务,确保患者安全用药,避免ADR的发生和药害事件的扩大,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和医院医疗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迎春,周学琴,刘玉琴.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19(01):73-75.

[2]易爱玲,胡芙蓉,叶芳,张丽华.3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药导报,2012,17(05):682-685.

[3]滕永和,吴婷婷.23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1(0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