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治疗肺炎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治疗肺炎的效果分析

陈铮鸣

陈铮鸣(浙江省永康市方岩中心卫生院浙江永康321308)

【摘要】目的对肺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的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展开观察与探讨。方法取2011年3月~2012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即将其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患者治疗用药为五水头孢唑林钠,观察组用药则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组间差异显著(P<0.05);参照组中9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仅有1例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炎患者应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治疗具有确切疗效,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且较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应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炎治疗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377-01

细菌性肺炎在肺炎分型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同时也属于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1]。近年来各类疫苗以及抗生素的应用对于肺炎致死率并无显著改善,甚至有所增高。基于此,笔者对肺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的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展开观察与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情资料

取2011年3月~2012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42.4岁。所有患者病情均经过X线、化验、临床体征、症状、细菌学检查而确诊,均排除药物过敏史、血液类型疾患、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以及全身严重感染。本组患者均无肿瘤、贫血、糖尿病以及营养不良等合并症。随即将其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患者用药为头孢唑林钠: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融入2g头孢唑林钠注射液,行静脉滴注,2次间隔为12h,每疗程7~10d,同时辅以祛痰、低氧血症和低蛋白血症纠正、心肺功能支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维持等呼吸内科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用药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融入包括0.5g舒巴坦、2g哌拉西林在内的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2.5g,行静脉滴注,2次间隔为12h,每疗程7~10d,常规辅助支持疗法同于参照组。

1.3疗效评定指标

以《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将治疗后病人进行4级分类:痊愈——患者肺部湿罗音和临床症状(咳痰、咳嗽、发热)完全消失,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和白细胞总数水平均恢复正常水平,X线胸片提示肺部炎症出现消退或消失;显效——上述实验室检测结果、体征与临床症状中某项恢复至正常水平或皆有好转;有效——上述实验室检测结果、体征与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无效——患者病情无任何改善,或表现为进行性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疗效对比,详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注:①与参照组相比,P<0.05

2.2组间不良反应对比

参照组患者中恶心呕吐、头晕者为4例,腹泻、注射部位疼痛3例,皮疹2例;观察组中仅有恶心腹泻1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细菌性肺炎多因感染链球菌、葡萄球菌以及肺炎双球菌所致。引发大叶性肺炎的细菌有多重,但去致病菌一般为肺炎链球菌,其中致病力最强为Ⅲ型[2]。哌拉西林属青霉素类,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其利用对细菌细胞壁合成产生干扰而收到杀灭细菌的效果,多用于各种革兰阴性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但易被细菌所分泌的β-内酰胺酶水解继而出现耐药性;而舒巴坦则可预防头孢菌素类以及青霉素类抗生素受到耐药菌的破坏,二者具有良好的协同效果[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综上所述,肺炎患者应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治疗具有确切疗效,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且较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应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新和,曾师义,邓群繁等.卡托普利联合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治疗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心力衰竭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2):938-939,964.

[2]郑崇伟,叶珩,陈纯波等.利奈唑胺治疗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J].广东医学,2012,33(20):3155-3157.

[3]任小玲,李洪琼.微波理疗联合人参五味子汤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临床观察[J].激光杂志,2011,32(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