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巴比妥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苯巴比妥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王洋李钊黄路圣

王洋李钊黄路圣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儿科225400)

【摘要】目的:探讨苯巴比妥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5例在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给予苯巴比妥片,5mg/kg/d,分两次口服,联合茵栀黄口服液,5ml/次,每天两次口服。对照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5ml/次,每天两次口服。比较两组胆红素下降速度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在治疗3天后显效率(21.7%)及有效率(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三天及一周后血清间接胆红素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一周随访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副反应。结论:苯巴比妥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

【关键词】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苯巴比妥;茵栀黄口服液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193-02

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儿科常见疾病表现,其可以是新生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延续,也可以在婴儿期发病。新生儿期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高间接胆红素易发生急慢性胆红素脑病,所以新生儿期比较关注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而对婴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关注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尚无婴儿期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诊疗干预指南或共识,婴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诊疗处理多参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流程,但因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疾病谱不尽相同,在处理方式上也应该有所不同。本组资料以苯巴比妥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婴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旨在探索婴儿期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病例一般资料

资料为2011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15例黄疸患儿,均为汉族,年龄最小1月,最大7.5月,年龄中位数2.5月,其中男婴54例,女婴61例,体重均>2.5kg,所有患儿均在门诊或外院已停母乳喂养72小时,黄疸消退不理想,基本排除母乳性黄疸。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5例)。所有患儿均以“黄疸”为主诉入院,均满足统一的诊断标准:(1)血清间接胆红素为主,均>85.5umol/l(5mg/dl),直接胆红素<34.1umol/l(2mg/dl);(2)血清AST,ALT均正常,血脂分析、血糖正常,腹部肝脏B超未见异常回声。两组患儿的性别、月龄、治疗前胆红素水平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治疗组:苯巴比妥片(广东台城制药有限公司,30mg/片,),5mg/kg/d,分两次口服,联合茵栀黄口服液(10ml/支,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5ml/次,每天两次口服;对照组:茵栀黄口服液(10ml/支,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5ml/次,每天两次口服,当间接胆红素>340umol/l或血白蛋白<30g/l,加予白蛋白静滴。两组的治疗时间以间接胆红素降至34.2umol/l为止,治疗前及治疗中均充分跟患儿家长沟通,保证治疗的依从性。在治疗后3天及一周复查血常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转氨酶情况。

1.3疗效评估判断

显效:治疗3d,黄疸明显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值及间接胆红素值降至原胆红素水平的一半;有效:治疗3d、一周后,黄疸较前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值及间接胆红素值较前下降,但大于原胆红素水平的一半;无效:治疗一周,黄疸未见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值及间接胆红素水平无下降。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治疗效果资料

两组患儿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在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3天后、一周后血清间接胆红素下降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两组在治疗3天后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治疗组的间接胆红素下降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1两组治疗前后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5例在治疗初两天发生轻微嗜睡表现,自行缓解,17例发生腹泻,均为大便性状改变,次数增多不明显。治疗一周后复查血常规及肝功能转氨酶均未见明显异常。出院后一周随访腹泻均缓解,黄疸无复现。

3.讨论

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可以是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延续,也可以在婴儿期发病。其原因复杂,与新生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原因不尽相同。有资料[1]认为可能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lAl)基因的多态性有关,此基因编码序列的突变可使UGT1A1发生结合功能的缺陷,导致其活性降低,引起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上升。其病因有:母乳性黄疸,血管内外的溶血性黄疸,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上消化道梗阻等[2],本组资料中,有2例为ABO血型不符性溶血,1例Gilbert综合征,其余未能进一步明确黄疸原因。新生儿期因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高间接胆红素可能导致高游离胆红素血症,从而导致急慢性胆红素脑病,发生严重后遗症。婴儿期虽血脑屏障发育相对完善,理论上仍存在发生急慢性胆红素脑病可能,但目前临床上对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关注相对少,且其诊治干预主要是参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指南[3]。新生儿期的高间接胆红素的治疗主要是蓝光照射,通过波长425~475nm的蓝光或波长510~530nm的绿波照射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可不经肝脏处理,直接通过胆汁及尿液排出体外。目前尚无婴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蓝光治疗标准,且多数医院普通消化科病房不配备有蓝光治疗设备,所以临床上对于婴儿高胆红素血症多不首先采用蓝光治疗。苯巴比妥作为肝酶诱导剂运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其作用机制有[4]:(1)诱导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促使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加速其从肠道和尿中排泄;(2)诱导肝内Y蛋白表达,促进胆红素运输;(3)通过诱导肝脏毛细胆管膜上的Na+-K+-ATP酶及胆固醇降解酶的活性,促使胆汁分泌增加,胆固醇分解成胆酸,从而增加胆汁和胆酸的生成。苯巴比妥虽主要作为镇静剂使用,但本组资料中,患儿除个别病例治疗初两天出现轻微嗜睡,且很快自行缓解,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茵栀黄口服液由黄芩、茵陈、栀子、金银花提取物加工而成,黄芩的主要成分为黄芩苷,能松弛oddi括约肌,促进胆囊收缩,增加胆汁流量;茵陈、栀子素能提高肝脏胆汁分泌量,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5]。联合苯巴比妥及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可以充分发挥两种药物的优势,中西药结合。本组资料中未选择直接胆红素升高及合并肝损转氨酶异常病例,因直接胆红素升高及合并肝损患儿的病因更复杂,合并症及影响因素更多,联合治疗药物多,不利于临床单药物疗效观察。

婴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原因复杂,诊治干预流程及预后判断尚无相关指南可循。从本组资料可见,苯巴比妥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刘玲,胡敏,毕之琪等.云南省重症新生儿黄疸与GLy71Arg基因多态性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7):18-19.

[2]段恕诚,董永绥,朱启镕.小儿肝胆系统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4-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