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媒体组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巧用媒体组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王淑欣

(河北省唐县罗庄伏城中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84-01

摘要: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课堂结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改力度的加大,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本为作者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究,摸索出了运用媒体组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媒体组合;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分地、强制性地让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可见,课堂上强制性地对学生“满堂灌”,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研究的课题。经过几年的探讨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各种媒体最佳搭配方式,灵活运用转换原理,既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又可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阅读时创设情境,设疑导学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实践表明,在阅读时采取创设情境,设疑导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也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待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这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对此,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最后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二、在精讲时观察释疑,启发引导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先让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再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学生对教师的教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的情景,随着“叮当”的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了,无须教师再讲。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衡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了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而地动仪测的方向却准确无误!再点名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三、在讨论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的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去答案。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讨论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大部分同学从刘备爱才、求贤这个角度去认识,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但也有个别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我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假如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岂不要高卧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古人,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成才发展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千万不能因等待而错失良机,误了前程!”通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讨论中从各个层面寻找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在“发散——聚合”以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产生不拘一格的独创性。这就是突破求同定势,开拓创新思维。因此,在学生讨论问题时,要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多方面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有能力,并能胜任某项工作,中小学生甚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这种要求和愿望,及时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