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及模块教学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关于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及模块教学建议

邓平

湖南省祁阳县第一中学426100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普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我国教育新课题改革的全面实施,基于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导向为依托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在高中物理的教育教学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在教学案例方面举出了例子,做了简单的分析,并对高中物理模块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案例教学建议

一、教学案例设计

1.摩擦力案例设计。

《摩擦力》是力的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摩擦力分析的对错与否,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首先学习静摩擦力,但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物体实际受到的摩擦力好比“百变小魔女”,往往表现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是静摩擦力在具体问题中似乎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对于高一初学者来说不容易理解,本案例按照“什么是摩擦力—静摩擦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大小”这一线索展开教学,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同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再进行小组讨论构建出对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启迪学生在情境中归纳,在动手实验中发现,在具体活动中交流合作,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2.弹力案例设计。

以“弹力”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教材中再现了日常生活情景的两幅插图。一副是“被压弯的撑杆恢复原状,使船离岸”;另一副是“绳子对犁的作用力也是弹力”。这种关注于日常生活的课堂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反映出“物理来源于生活,再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这节课设计中采用“参与—体验—内化—外延”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该教学设计特别强调了对演示实验的挖掘。通过教学中的多个演示实验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精心设计了研究玻璃和桌面(采用学生课堂用桌)的微小形变演示实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创新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1)弹性形变及弹力。

(2)几种常见弹力。

(3)胡克定律:弹力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

通过课程学习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弹性形变,知道弹力产生原因是弹性形变;知道平常我们所讲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都属于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能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遵守胡克定律,能初步掌握关于该定律的运用与计算。

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形变,当外力撤消后,物体能恢复原状,则这样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此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如右图所示,为弹性形变。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而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通常所说的拉力也是弹力。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如上图所示,弹力与伸长量呈正比。弹力越大,弹簧发生形变越大。胡克的弹性定律指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F和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x成正比,即F=-k·x。k是物质的弹性系数,它只由材料的性质所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负号表示弹簧所产生的弹力与其伸长(或压缩)的方向相反。

首先让学生观察各种物体的形变,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其次尝试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物体受到的弹力并能具体化为各种类型:平面—平面、点—曲面、点—平面、绳子拉力、轻杆弹力、弹簧弹力。利用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让学生领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放大法)。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弹力的理解。

本节课的知识是由弹力引出的一系列知识,如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弹力的大小、弹力的作用点等。又由弹力产生的原因引出形变的种类,弹力的大小引出胡克定律及弹性限度。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学生对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及力作用效果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在高中教学中要使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二、模块教学的建议

1.关注物理学研究思想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技术的运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同时也引起了资源、环境等问题。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去记忆物理概念、公式、定律和定理;还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感悟这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和知道它们的科学实质:让学生在经历一些物理学的探究过程中感悟物理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比如,弹力的教学实践中就注重向学生介绍:弹性形变发生的条件,及现象,用实践感受胡克定律。注重学生学得了多少物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是否知道物理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更要关注学生经历了多少人文的教育。

2.减少学生课后学习压力。

对于课后的“问题与练习”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压力。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文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人格的更加完美。

3.使学生更了解物理的应用和影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模块说明”中指出:“要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当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该系列模块内容的教学提供一下几点教学建议:教学中注重学习过程和物理思想与方法的渗透;善于利用教材中所设置的扩展性栏目来展开教学;重视实验的开展;关注“科学漫步”、“科学足迹”等栏目的教育功能。比如充满气的轮胎应用到了弹力,可以减震。一些老式的住房会看到门上有一根弹簧,当你开门后,门会自动关上。键盘上的按键,按下去后又弹上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向学生介绍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作为理科的代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更加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仍旧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知识内容丰富,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系列模块化”设置,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重视学生发展,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力求精选对学生终生发展的有益内容,为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探究的问题,正是要在实践教学中引领学生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S].2003,02。

[3]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D].华中师大,2005年,第5页。

[4]钟启泉《课程论》[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341页。

[5]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