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临床生化检验标本回顾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3

血液临床生化检验标本回顾性分析

何昭

四川省大英县人民医院检验科6293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临床生化检验标本对血液检查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实际收取我院在2016年年间的130余例临床血液的生化检验标本,并对标本的采集方法以及抗凝性的药剂的加入量等进行分析,以及血液的保存结果因素对血液的产生影响。结果: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血液样本的采集方式以及抗凝剂的加入量对如何保存血液样本等会对血液样本的检查准确性造成影响。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表明,在血液的采集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质疑以上几种因素对血液样本的影响,在临床医学上,注意相关因素的影响,也为临床医学上病人病情的确诊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血液标本;生化检验;回顾分析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ffectsofclinicalbiochemicaltestspecimensonbloodtestresults.Methods:ourhospitalin2016yearsactualcollectionofmorethan130casesofclinicalbloodbiochemicaltestspecimens,andthecollectionmethodofspecimenandanticoagulantdrugs,suchasthedosageisanalyzed,andthebloodofthefactorstoinfluencethebloodsaveresults.Results:theresultsshowedthatthebloodsamplescollectedandtheamountofanticoagulantwereusedtomaintainbloodsamples.Conclusion:accordingtotheexperimentalresultsshowthat,intheprocessofbloodcollection,relevantstaffneedtoquestiontheaboveseveralfactorsinfluenceonbloodsamples,inclinicalmedicine,payattentiontotheinfluenceofrelatedfactors,aswellasclinicalmedicineonpatient'sconditiontoprovideaccurateandreliablereferencefordiagnosis.

关键词:Bloodsamples;Biochemicaltest;Retrospectiveanalysis

引言:血液样本检验是临床学上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血液生化检验的结果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个判断病人病情的方向,同时还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治疗,摆脱病痛的折磨。但是如果在检验的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就很有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进而对医生的准确判断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可以看出来,血液的生化检验在临床诊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临床医学上说是血液样本的采集是通过静脉接入,抽取患者的,并将血液应用到临床学的分析。一般是指在静脉穿刺结束之后进行,通过血液标本可以完成患者相关指标的收集。一般讲患者的血液及时送往实验室,实验室对患者身体的电解质状况以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尽管在临床医学中,采集血液样本是一项基本工作,但是其本身也是护理工作中最危险的一项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通过血液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标本对血液检查结果的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一般资料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与2016年年间的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50余例,并将患者的临床徐烨的检验标准交由临床护士进行检验。

1.2分析方法

对送检的50份标本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统计不合格的临床徐烨进行生化检验。

1.3统计学分析

在本研究中,所有的研究数据都是通过统计学软件处理,并对试验结果进行t检验,数据结果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50例临床患者的生化检验标本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有5例出现检验结果不合格的情况,其中由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不规范引起的有2例,由抗血凝血剂比例不合适配置的有1例,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通过对以上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难发现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血液生化检验采集方式以及抗凝剂的添加比例和检验标本的保存方式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三个主要因素。

同时临床生化血液的采集过程中由于采集人员的不规范操作或者使用的采集工具不卫生,都会影响到采集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作出以下要求。对患者,除了急诊病人外,患者应该至少保持12个小时的空腹才能进行抽血,在获取样本的相关信息之前,忽视需要对样本的相关因素例如:药物、妊娠、年龄以及患者性别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记录。并且保证病人按照医嘱进行相关操作,以及患者如何服用药物等进行说明。同时还需要对患者在血液检查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评估,以及患者在检查的作用以及进行诊治的价值。尽管医院的血液检查工作不需要经过病人同意,但是事实上,有些疾病。需要获得患者的同意才能进行血液的采集。例如:HIV。另外,血液的采集也需要把握好时机,同时爱需要考虑患者自身的抗生素水平。在进行穿刺之前,首先使用碘伏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如果是对女性患者进行抽血,在抽血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从患者的手臂上抽血。

4临床血液检验标本的影响因素

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医疗的诊治结果,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临床诊断的准确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临床诊断的准确的很大部分决定于在临床检验过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试验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诊断情况以及身体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期为患者后期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因此也要求检验科室的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严格履行操作步骤,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4.1临床用药

患者自身可能对某些药物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影响,这种影响在医学上也分为药理学干扰和化学干扰,我国对该机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在蛋白质的检测过程中,常见的左旋酐可能对其产生影响,在对血钾浓度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利尿剂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样在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需要避免该因素的作用。受试者在采集血样的过程中应该合理选择体位,同时利用和蛋白质结合的关系,分析相关指标。患者的体位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激素瞬间偏高。因此,在抽取血液之前,医生需要和患者就相关的注意事项进行沟通,做好患者的用药控制以及饮食控制等问题,提高患者血液标本检测的重要性。

4.2抗凝剂的加入量

抗凝剂会影响到抗血因子的活性,影响血液的凝固,常见的抗血因子有EDTA、肝素和枸橼酸盐。抗凝剂会对血液标本的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注意在血液抗凝剂加入剂量对于血液标本的质量存在显著影响,血液标本收集人员一定要注意加入合适比例的抗凝剂,比例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从而影响生化检测结果。所以防止溶血与抗凝血凝固的发生,需要血液标本收集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本次抽检的样本中,就有3例是由于采血护理人员技术不够专业,加入了过多的血液或者混匀过于用力,造成抗凝比例不合,导致血液凝固或者溶血的发生。

4.3血液标本的保存

患者的血液一旦采集完成之后需要裂开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及时送检,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保存,以免相关指标受到影响,进而对血液的标本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根据相关实验证明,全血标本在室温下存放一段时间,血小板的平均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4个小时之后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而血小板树立以及白细胞数量等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在收集后的2到5天之后出现明显性差异。因此做好血液的保存也是保证血液质量的关键。

4.4采血时间

在检验的过程中若需要对一个患者进行多次检验,应该尽量保证在采血在同一时间进行,空控制好时间的变量,以便后期进行比较。避免机体中血液在不同时间发生变化。根据临床研究发现,血液样本如果在早上的7:00-8:00采集,那么患者在下一次的血液样本采集时间也应该尽量保持在7:00-8:00。主要是防止餐后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对检验指标的影响,同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在于饥饿时采血。特别在检测内生肌酐清除率时,患者需要在检测的前几天就禁止饮用茶和咖啡。

5讨论

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步骤来采集血液样本不仅能够保证采集血液样本的治疗,同时也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全体人呢元通力合作。无论在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检测的结果出现失误。对本组的血液在采集的过程中出现的原因作出以下分析:血液的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由于在采集的过程中试管中含有一定的抗凝剂,只有抗凝剂达到一定量时才能和血液混合。如果在采集的过程中血液的量本过少,就可能导致血液无法顺利稀释,而如果血液采集过多,也会对产生抗凝不充分的现象,延长凝血酶的作用时间;二是时间不恰当。具体表现在某些护士并不清楚病人的用药情况,特别是用抗生素的情况就对病人采集样本,导致标本出现“无菌生长”。

③标本有凝块。主要原因是当血液进入到试管后没有进行充分的混合,抗凝剂和产生凝血现象;或者护士在抽血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控制好速度,出现凝血现象

④溶血。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晃动试管过于激烈或者不及时拔出针头导致红细胞出现溶血现象;或者在静脉穿刺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力度,导致出现溶血现象;护士在采血的过程中选择不合适的采血针,导致红细胞发生变形,血液进入到采血管,引起溶血现象;消毒过程不彻底,医护人员采集血液的过程中没有等到酒精彻底干却就消毒,使得酒精通过针孔进入到血液中,出现溶血现象。

针对血液采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的纠正措施:对标本出现溶血现象的情况,需要重新进行采集以及对已有的检测效果进行校队,或者采用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器对信息的补偿功能进行纠正。

②医护人员在采集生化样本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好采血时间和采血部位,在清晨或者在进餐后的十个小时之后,采集样本,在采血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开重要部位。

③在样本的送检过程中需要提高送检速度和质量,样本一旦采集好需要及时送检,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室检查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血液标准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检验人员在对患者的血液标本收集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对血液标本的采集以及合理控制好抗凝剂的加入量,血液的保存三个因素。从而也为临床医生在病情诊断过程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因此在血液样本的采集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始终秉承着较高的工作作风,严格按照相关步骤来实施来采集,并认真落实采集额各个步骤,确保样本的准确性,以期为下一步的诊断提供可靠性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晓鲁.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9).

[2]傅月秋.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5):00077-00077.

[3]铁海龙.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0).

[4]刘景泉.探讨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6):1172-1172.

[5]杨静,余少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海南医学,2013,24(12):1845-1846.

[6]于晓云.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J].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4(10):4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