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个性激发学生个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以教师个性激发学生个性

张红霞

(汝州市九中,河南汝州467500)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99-01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并且感悟、获取、愉悦。然而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不愿意自己读,总希望听老师讲,而且缺少感悟,较少获得,产生不了阅读的愉悦和冲动,不能很好地实现个性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和学生互动,以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带头阅读

教师带头阅读,能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求学生读哪一本书,最好自己当着学生的面读得津津有味,这样就会感染学生。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述的喑羡老师读书的那种心理:“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其实大多数学生都有。笔者记得上初一那一年,毛泽东主席逝世,老师让我们带上《毛泽东选集》,利用下午的最后一节自己读,计划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将四卷读完。开始几天老师也在课堂上转来转去,我们也读不下去。后来,老师带了一套精装合订本,坐在讲台上读得出神,我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得有味,老师一句也没有讲,我们一次也没有问。就这样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我竞读完了毛选四卷,其中有很多篇目,很多语段能够背诵。至今每看到书架上的毛选,就不禁想起老师那埋头细读的情景,忍不住还要翻上一翻。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关键是认真去读,这一步做不到,其它就无从谈起。让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这是公理。如果教师就不愿认真读《史记》、《资治通鉴》,不愿意认真去读教材和指定的读本,那是没有理由要求要求学生去读的。

二、略作介绍

要求学生读鲁迅选集、《红楼梦》《古文观止》或者《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而这些书究竟有什么重要价值,教师一定要做一番介绍,而且介绍不能泛泛而论,不得要领,要短小精悍。比如作家李国文说:“《红楼梦》和鲁迅杂给我带来的阅读愉悦:一是不论从哪一页翻开来阅读,不论从头往后读,还是从后往前读,都能很快进入角色;二是不论读过多少遍以后,再捧起来读下去,都能找到与前不同的、每读每新的体会。”〔1〕《人民日报》短论作者金采薇说“一套《古文观止》,翻阅何止百遍。选家披阅数载,淘沙拣金,以千锤百炼之精神汇集千锤百炼之作品,什么时候读都会心驰神往。再如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无论用什么标准看,都在不朽之列。”〔2〕如果能将这些具体地告诉学生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冲动。

三、适当点评

有些文章固然好,可是学生就是读不出滋味来,对此教师就不能袖手旁观。此如《孔子世家赞》,学生不可能去想这几句话为什么这样说,自然就不可能理解它的奥妙。教师就有必要将吴楚材的评点告诉学生。不少教师表示他们正是读了吴楚材的评点,才学会欣赏其中的文章,才格外青睐《古文观止》。可惜今天学生版的《古文观止》不下一二十种,却无一例外地删去了吴氏的评点,其实是将赫赫有名的《古文观止》变成了一本普通的古代散文选集,这是非常可悲的。

四、师生问对

问对是交流知识和思想感情的好方法。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问对。董仲《举贤良对策》《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汉文帝淳于意问对”,都是流传千古的好文章。杜甫、苏轼等为了金殿对策取得好成绩也都拟写过不少策问。《论语》中有不少孔子与诸弟子关于思想和知识方面的问对,这是师生交流思想的好形式。师生完全可以就一个文本(一段话、一本书)进行问对。可以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老师答。就像朋友促膝谈心一样。在亲切舒缓的气氛中,师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相互碰撞和交流,阅读的快感得以相互浸染。

五、交流札记

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并不等于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不管不问,那样学生会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会将某种坏习惯隐藏下去。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一一查问读书结果也不大可能。交流读书札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首先,教师自己要写札记,摘抄了什么,引述了什么,订了什么,最欣赏什么,最不欣赏什么,一定要写清楚,然后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札记。鼓励学生拿给教师看,或者不定期向学生索要。对于学生的札记,只要有就要肯定,即使有误,暂时不要过多指导,可提醒学生再去读读文本,以期自悟。如果条件允许,那么开一个读书博客应是最好的办法,通过电子邮件传递读书札记那是极其方便的事。

六、推荐书目

名人大都有荐书的经历,张之洞、曾国藩、胡适、鲁迅都给从学者开过书单,虽然鲁迅先生曾对开书单者进行过讽刺。但教师给学生开书单还是必要的。语文教材其实就是语文教育专家们给全国的学生和语文教师开列的书单。毕竟书单是对某一问题有专门研究的结果,对于读书者有更深一步的指导意义。如果一位教师除了教材之外从不给学生推荐过什么书,不言其书的好坏,那只能说明教师要么不负责,要么自己对所从事的领域无研究,只会照本宣科而已。

对此笔者有切肤之痛。师范三年,有的是读书时间,可是老师除了讲自己的课之外从没给学生推荐过什么书。以至于当时有极好的记忆力,却不知道去读背先秦诸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名人名言等经典性的东西,没有打下做学问的根基,工作中还得从头做起。

此外,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放手让学生阅读之前,应给以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等。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受益无穷。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欣赏和期盼的阅读境界,这里有个性和个性的碰撞和交流。阅读教学中教师从来都不应是个旁观者,教师应以自己的个性阅读去维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从而求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光明日报》2006.2.24.8

[2]金采薇《最是读书滋味长》.《人民日报》第十五版,2005.6.24

[3]见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