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临床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手足口病临床特点

杨学群陈谦

杨学群陈谦(东莞石碣医院儿科广东东莞523290)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年龄、发病月份、病原菌、临床表现。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炎琥宁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该组中发病年龄多集中在3岁以下,6~8月份发病最多,以柯萨奇病毒感染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为主要症状。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病呈明显的季节趋势,主要症状为发热和皮疹,综合治疗能够提高疗效。

【关键词】手足口临床特点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194-02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好发于夏季及初秋季节,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为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保障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8例手足口病患者,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排除疱疹性口腔炎、口蹄疫、水痘等疾病。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54d~5岁,普通型45例,重型3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皮疹,其中发热35例,占72.92%。体温37℃~38℃的17例,38.1℃~39℃的11例,高于39℃的7例。皮疹主要集中出现在手、足、口腔,其中在手的有45例,占93.75%。集中在足的有36例,占75.00%。集中在口腔的有37例,占77.08%。其次发生在臂、躯干和腿。

1.3实验室检查

⑴血常规,白细胞增高35例,占72.92%。其中>15×109/L的有12例,>20×109/L的有5例,>30×109/L的有2例。⑵心肌酶:肌酸激酶(CK)升高的有2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的有8例,肌红蛋白(Mb)升高的有4例。⑶血糖:高血糖6例,正常35例,低于正常7例,但未达到低血糖标准。

1.4治疗方法

设立手足口病隔离区,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室内通风,所有病例均静脉应用抗生素防止细菌感染,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局部给予炉甘石洗剂对症处理[2]。积极处理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防止高热惊厥。重症病例给予监护、降颅压、保护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⑴对照组:利巴韦林治疗,每公斤体重0.1~0.15mg,加入5%葡萄糖2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炎琥宁治疗,每公斤体重5~10mg,加入5%葡萄糖2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治疗3~5d。

1.5疗效判定标准[3]

⑴显效:一般状况好转,48h内体温正常,72h内不流涎、能进食;⑵有效:一般状况好转,72h内体温正常,5d内不流涎、能进食;⑶无效:治疗4d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加重,口腔黏膜充血糜烂明显,发热、流涎、进食受限,并发感染。

1.6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记录,然后进行SPSS11.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频数描述计数资料,χ2做率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病特点分析

48例患者中有12例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感染,占25.0%;36例为柯萨奇病毒感染,占75.0%。发病月份集中在6~8月份,有31例,占64.58%;其次为4~5月份,有9例,占18.75%;9~10月份,有8例,占16.67%。发病年龄集中在3岁以下,有42例,占87.50%;3~5岁,6例,占12.50%。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观察组241770100%

对照组24156387.50%

注:观察组VS对照组,﹡P<0.05

3讨论

本组病例均有皮疹,其特点为:①形态、大小圆形或卵形斑丘疹、疱疹,新鲜的斑丘疹为玫瑰红色或棕红色或乳黄色疱浆,皮疹大小为2~5mm;②数量42例为数十个(占87.5%),4例为数个(占8.3%),2例为数百个(占4.2%);③分布分布在手掌指甲周围48例(100%),足底趾甲周围48例(100%),臀部14例(28.5%),下肢29例(6.1%),肛周1例(2%);④出疹顺序46例(94%)先自手足,后臀部,再其它部位。2例(6%)先自臀部,后手足,再至其它部位;⑤皮疹出齐及消退均在2d内出齐,2~3d后消退,如为斑丘疹则在出疹第三天开始硬化后吸收消退。如为疱疹则在出疹第三天疱疹干涸结痂后吸收消退,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痕迹,40%病例皮疹消退后有薄片状脱皮现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病原体不同,所以导致临床表现也有不同。

手足口病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一般病情较轻等临床特点[1],但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可造成局部暴发。本研究通过对4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其发病年龄多集中在3岁以下,这可能与该年龄组儿童抵抗力差、幼托儿童相互接触密切、园内空气流通较差有关。以6~8月份发病最多,这说明手足口病的发病有较明显的流行季节和易感人群。该组手足口病种以柯萨奇病毒感染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为主要症状。结果还显示,采用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较好,炎琥宁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刺激肾上腺皮质产生和释放糖皮质激素,促进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体液免疫力,具有抗病毒、解热、消炎、抑菌多重功效。此外,炎琥宁静脉给药很快达到血药浓度,副作用极小[4]。两药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强抗病毒效果。综上所述,手足口病的发病呈明显的季节趋势,主要症状为发热和皮疹,综合治疗能够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徐伟,近三年来手足口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医临床研究,2010,02(21):102-103.

[2]萧祖健.122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9(4):708-708

[3]李双苗,解发雨,尹小娟.手足口病3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8):111-112.

[4]欣怡,李亚玲,陈红,等.手足口病230例临床治疗分析[J].四川医学,2010,31(12):1812-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