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

曲颖

曲颖(黑龙江省医院15000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371-02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医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治疗处理进行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抗凝治疗,疗效满意,患者痊愈。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可以让病人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减轻病痛,同时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ofthelowerextremity,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致残。在急性阶段由于血栓脱落所引发的肺梗死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我科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8例,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抗凝治疗,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18例,女30例,年龄25岁~77岁,平均年龄53岁。发生在术后时间为6d~22d,经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DVT发生在左下肢28例,右下肢20例,双下肢10例。胫腓骨骨折钢板固定术后7例,髓内针固定术后4例;踝部骨折螺丝钉、克氏针固定术后4例。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病人的恐惧与焦虑情绪。

2.1.2体位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在床上大小便,患肢禁止热敷、按摩,以免血栓脱落。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微屈,下垫宽大软枕。10~14天后可下床活动。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以促进静脉回流。

2.1.3病情观察

1)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肺动脉栓塞是由于血栓脱落所致,较大的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严重者甚至威胁病人生命。病人如果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及咳血等症状,立即给予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活动。报告医生,并给予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

2)测量肢体周径:下肢肿胀是最主要的或者是惟一的症状,除少数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而表现为双下肢肿胀外,绝大多数为单侧下肢肿胀。肿胀的程度依静脉闭塞的程度和范围而定。位于深部小静脉者,肿胀往往不易发现,如果位于下肢静脉主干,可迅速引起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出现明显肿胀。膝关节以下的肿胀提示血栓累及腘或股浅静脉,整个下肢肿胀则提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肿胀可持续数周或数月,甚至终生不消退。每日定时定位测量肢体周径,一般选膝关节上下各10cm处测量并记录。严密观察肢体有无股青肿、股白肿出现,一旦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并行术前准备。

(4)药物护理治疗期间,观察病人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况,如果出血是由于抗凝剂过量所致,应暂停或减量使用药物:必要时给予鱼精蛋白拮抗。每周定时监测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激活凝血酶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一般将INR控制在2~3之间。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分钟。药物治疗包括以下三种:

1)抗凝疗法:适用于范围较小的血栓,通过肝素和香豆素类抗凝剂预防血栓的繁衍和再生,促进血栓的消融。一般用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最后使用香豆素衍生物,如华法林,至病人恢复正常生活,3~6个月。

2)溶栓疗法:常用药物为纤溶酶,主要作用是水解血栓内的纤维蛋白而达到溶栓目的,维持10~14天。

3)祛聚疗法:祛聚药物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双嘧达莫(潘生丁)和丹参等。能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又能防止血小板凝聚,常作为辅助疗法。

(5)疼痛护理急性期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和激素,以减轻疼痛。疼痛时禁止热敷、按摩患肢,给予心理护理,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

(6)饮食护理进食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7)术前准备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2.2术后护理

2.2.1执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术后护理常规。

2.2.2体位患肢抬高于心脏平面20~30cm,膝关节微屈,行足背伸屈运动。

2.2.3病情观察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伤口敷料有无出血、渗血。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以判断术后血管通畅程度、肿胀消退情况等。

2.2.4康复护理行空气波压力仪治疗,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静脉回流,防止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选择适当的压力和模式,持续或间断进行。治疗过程中,加强巡视,若病人感到肢体疼痛、难以耐受等不适时,可适当降低压力,或延长治疗间隔时间。

2.2.5药物护理继续应用抗凝、溶栓、祛聚、抗感染等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期间避免碰撞及摔跌,用软毛刷刷牙,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2.2.6饮食护理术后6小时进食,多进含粗纤维的食物。

2.2.7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出血:由于术中或术后使用抗凝剂或溶栓剂,导致机体处于低凝状态容易引起出血,术后出血多以渗血为主。发现伤口渗血或大片皮下淤血,伤口迅速肿胀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少量伤口渗血时,在排除抗凝剂或溶栓剂过量作用后,可给予伤口加压包扎。出血量大时,应立即给予手术止血。出血控制后,可继续使用抗凝、溶栓剂治疗。

2)血栓再形成:术后血栓再形成的几率较高。在护理中,我们可有针对性的给予观察和预防:①加强抗凝措施,严格执行医嘱,保证抗凝药物及时、准确地输入。抗凝治疗应不少于6个月;②做好患肢护理,即弹性绷带包扎或穿弹力袜,可迫使下肢浅静脉血流入深静脉,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增多、增快。向病人详细讲述使用弹性绷带及弹力袜的意义,并教会病人使用方法,使用时间3个月以上;③加强功能锻炼,向病人解释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可预防血栓再形成,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卧床期间,教会病人慢节奏的用力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有效地发挥小腿肌肉泵的作用,有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

3讨论

DVT的治疗需要医疗和护理的整体配合,其中护理工作中采取防止栓子脱落的具体措施、抗凝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等出血倾向,DVT治愈后采取预防栓子再次形成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涛,张惠琴.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4-25.

[2]吴双滨.实用周围静脉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第1版.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