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致局麻药中毒1例报道

/ 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致局麻药中毒1例报道

邓申凤

邓申凤(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中医院云南昭通657100)

【中图分类号】R61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283-01

臂丛神经由C5—8及T1脊神经前支构成,主要支配上肢和肩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臂丛阻滞主要用于上肢手术麻醉和止痛,也用于上肢雷诺氏病或上肢血管吻合后扩张血管等治疗。臂丛神经与颈内静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静脉及胸膜等重要结构相毗邻,穿刺注药误入血管可以引起严重的局麻药中毒,刺破胸膜导致气胸或肺组织损伤。颈部组织比较浅,臂丛阻滞时穿刺针进入2cm以上就可能刺入到椎管内,导致高位硬膜外阻滞、甚至全脊麻而危及生命。我院曾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导致严重局麻药中毒病例1例,报告如下:

病例资料:患者男,13岁,33kg。因左肘部跌伤2月余入院,经检查诊断为“左肘关节陈旧性脱位”。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正常,血常规检查正常,无心肺疾病史及神经、精神疾病史,ASAⅠ级。入院当日即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肘关节闭合手法复位术”。用1%利多卡因16ml经肌间沟穿刺,异感明显,麻醉效果好,但反复牵拉后闭合复位失败,拟定于次日行“左肘关节陈旧性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次日患儿因前一日牵拉后感患肢肿胀、疼痛,伴发热、出汗,精神差。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生命征HR120次/分,BP100/60mmhg,SPO296%。嘱患儿头偏向右侧,左颈部消毒铺巾后,选肌间沟再次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穿刺过程中,异感不明显,反复探刺后见针尾有少许淡红色血液,回抽无明显血液流出,再进针出现异感,再次回抽无血无液,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加0.125%布比卡因混合液5ml,观察患儿无不适,继续缓慢注药至总量16ml,见患儿表情淡漠,不语,口唇处见轻微肌颤,立即退针,患儿即出现抽搐,呼之不应,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立即面罩加压给氧,速给安定10mg静脉注射,约1分钟抽搐停止,测BP110/64mmhg,HP140次/分,SPO290%。患儿仍烦燥,给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异丙酚60mg缓慢静脉注射,约5~10分钟患儿逐渐安静,生命体征平稳。30分钟后唤醒患儿,对答切题,呼吸平稳,继续观察30分钟,无特殊变化,停手术送返病房继续观察吸氧,未再出现异常情况。次日患儿精神可,家属要求出院。

讨论:此例患儿在麻醉穿刺过程中见针尾处有少许血液,可能已伤及血管,虽然找到异感后回抽无明显血液及脑脊液回出,但注药过程中局麻药可能通过破损的血管渗透入血,或因针尖移位局麻药直接注入血管内,产生严重的局麻药中毒反应。局麻药中毒常见的原因:(1)、一次性用药超过最大剂量;(2)、局麻药误入血管;(3)、注射部位血管丰富或有炎性反应,或局麻药中未加肾上腺素,使局麻药吸收过快;(4)、病人体质衰弱,病情严重,对局麻药耐受性差等。局麻药毒性反应包括中枢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反应。一般局麻药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表现多先于心脏毒性,中枢神经毒性反应按其轻重程度序列:舌或唇麻木、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注视困难或眼球震颤、言语不清、肌肉颤搐、语无伦次、意识不清、惊劂、昏迷、呼吸停止。当体内PaCO2升高,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及寒战、发热等情况时,将增加大脑对局麻药的敏感性,导致惊劂发生。该患儿除心律稍增快,未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严重心血管毒性反应。因抢救及时有效,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由该病例提示,在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也可能发生极严重的后果。所以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技术常规进行,注药前反复回抽检查,注药时要缓慢、分次、少量并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发现异常变化立即停止注药,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切忌一次性大剂量快速注药。

参考文献

[1]王世泉,王世端,主编.麻醉意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9,103.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5-626.

[3]陈启智,刘流,韩承柱,主编.临床麻醉技术及神经阻滞图谱[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