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王建良

浙江省义乌市稠州中学王建良

对于科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言,在教学中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实验的授课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主旋律。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是通过主动的观察、思考和总结,更好地学习前人的经验,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有效的学习策略需要一个不断反复、不断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会持续增长。而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笔者始终立足于教材,经过多年的尝试,在课堂中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探究活动。

例1记得一次在上“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的学生分组实验课时,在实验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未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口,木条仍可复燃,实验事实怎么与教材上的说法不一致呢?”笔者当时一愣,这可是上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笔者抓住了这个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和学生共同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只要集气瓶里的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就可以复燃,不一定要盛满氧气。这样就推翻了教材上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不迷信教材的科学精神。

例2笔者在上“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当堂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学生对比氧气的性质,并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猜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用实验证明。和以往一样,要求人人动手动脑,安全的、简单的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操作,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和鼓励。

如笔者所料,学生很快活跃起来并开始积极思考,在学生轻而易举回答出CO2是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后,笔者请学生提供论据。

学生1:因为老师刚才制取CO2时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验满时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

教师:很好!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2:用两个气球分别充入CO2和空气,在天平上称量。体积相同的气体,质量大的密度就大。

学生3:但体积很难控制啊!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4:(经过预习)在一烧杯中放入一长一短两支蜡烛,点燃后将一瓶CO2像倒水一样倒入烧杯中,蜡烛会自下而上熄灭,说明它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教师:同学们听懂了吗?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呢?

课堂的进展在笔者预设的范围内,看上去似乎都进入了预设轨道,然后在众多“自愿者”中,笔者请出一位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也许笔者指点不够,也许学生太紧张,实验结果居然是蜡烛自上而下熄灭!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有人起哄——实验失败了;有人做出判断——倒得太快了。笔者脑海里冒出第一个念头是:先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于是面带微笑告诉学生:“没事,再做一次吧!”同时示意大家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没想到,第二次两支蜡烛都不灭!在观察学生倾倒C02的角度和方式时,笔者突然联想到一个原本没有纳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笔者迅速在脑海中调整了教学思路,并示意那位学生回到位置上,然后告诉大家:“刚才的两种结果正是老师需要的,李波同学无意中帮了老师一个忙,现在老师也来做—次,你们仔细观察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不同?”此时,全班同学都很好奇,都瞪大眼睛仔细看,教室里鸦雀无声。笔者加了一片玻璃片重复上述实验,边做边启发学生,笔者是沿着烧杯内壁把二氧化碳像水一样倒入,学生终于看到了蜡烛是自下而上依次熄灭的。

教师:为什么有3种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5:好像倾倒手法不同,没有沿烧杯内壁往下倒。

教师:很好!为何只差一点就有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6:李波第一次是在靠近高蜡烛一侧把二氧化碳快速倒下去的,高蜡烛周围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它先灭;第二次倒得很慢,二氧化碳遇热后密度减小“飞”走了,所以都不灭;而教师用玻璃片挡了一下,又在远离火焰的一侧使其不受温度影响……这正好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教师:密度一定比空气大?

学生6:应该是常温下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2:(补充)二氧化碳气体常温下密度比空气大,它会沉在杯底,像水一样越积越多,但遇热就会因膨胀而使密度减小。

学生7:(自言自语)难怪发生火灾时要猫着腰、低着头跑……

教师:(赏识地)你说说为什么?

学生7:因为燃烧后产生的有害气体密度小往上升。

到此,笔者才松了一口气,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比实验是近几年科学中考的热点,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之一,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能有效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这样一种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法的尝试,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有不少学生已不满足教材上的知识,通过课外书籍和网络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

当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也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生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