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2005—2010年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宣威市2005—2010年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廖泽胜吴宣东浦绍华黄燕

廖泽胜吴宣东浦绍华黄燕(云南省宣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55400)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0010-02

【摘要】目的分析宣威市HIV/AIDS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0年HIV/AID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V/AIDS751例(HIV673例,AIDS78例),其中男419例、女332例;职业以农民及待业人员居多,占73.37%;其次是工人和民工,分别占6.39%和3.46%;89.5%以上感染者年龄在20-49岁,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39.6%),其次为静脉吸毒(33.9%)和母婴传播(1%)。结论宣威市近年来艾滋病疫情发展明显加快,传播途径多样化,经性传播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通过多种途径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近年宣威市艾滋病发病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5年后明显增多,为探讨HIV/AIDS的流行特征及规律,降低流行强度,现对宣威市2005—2010年HIV/AIDS疫情资料进行处理,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入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2结果

2.1hIV/AIDS发病情况自1995年宣威市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2004年开展常规监测后,大量病例被发现,特别是2005年以后病例明显增加,2005—2010年期间HIV/AIDS共发病751例,见表1。

表12005-2010年HIV/AIDS发病数与发病率

年份病例数(%)发病率(/10万)

200523(3.2)1.70

2006140(18.6)10.23

2007161(21.4)11.65

2008140(18.6)10.04

2009149(19.8)10.60

2010138(18.4)9.74

2.2病例年龄分布hIV/AIDS检出者年龄1-83岁,主要集中在20-39岁,共592例(78.8%),<10岁10例(1.3%),10-19岁22例(2.9%),20-49岁672例(89.5%),50-59岁26例(3.5%),60-69岁12例(1.6%),>70岁9例(1.2%)。

2.3传播途径经性传播298例(39.7%),其次是注射毒品传播254例(33.8%),母婴传播8例(1.1%),传播途径不详191例(25.4%)。

2.4职业分布职业主要以农民及待业人员为主,占73.4%;其次是工人和民工,分别占6.4%和3.5%,详见表2。

表22005-2010年HIV/AIDS职业分布

职业病例数(%)

幼托散居儿童8(1.1%)

学生1(0.1%)

教师5(0.7%)

公共场所服务员21(2.8%)

餐饮商业服务18(2.4%)

医务人员5(0.7%)

工人48(6.4%)

民工26(3.5%)

农民427(56.9%)

长途驾驶员7(0.9%)

干部职员12(1.6%)

离退人员5(0.7%)

待业124(16.5%)

不详19(2.5%)

其它25(3.3%)

2.5地区分布目前辖区总人口为147.86万人,有4个街道、14个镇、8个乡,所有乡(镇、街道)都有病例发生,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区四街道和城周边乡镇,分别占35.9%(270/751)和38.5%(289/751),边远乡镇和贫困乡镇分别为12.1%(91/751)和13.5%(101/751)。

3讨论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人口众多,农业人口占80%,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同时宣威素有“入滇锁钥、滇东北门户”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流物流和经贸往来频繁,是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本市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居多,正处在性活跃期,且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加上多从事高强度工作,收入低,单调枯燥的生活极易导致高危行为的发生或从事高危职业,是我市HIV/AIDS感染的主要人群[1]。

分析HIV/AIDS的流行特征有几个特点:①2006年起本市HIV/AIDS发病进入快速增长期,目前仍处于这个时期,但增长幅度不大。②HIV/AIDS以青壮年为主,集中在20-39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流动人口占大多数。感染者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为小学和初中文化)。传播途径以异性传播和注射毒品为主。发病人群分布扩散,孕、产妇,婴幼儿和无偿献血员的比例有所上升,表明疫情在向一般人群扩散[2]。

本市HIV/AIDS感染者分布范围广,以散发为主,但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是控制艾滋病的关键时期,通过各种措施减少疫情的扩散传播是主要任务。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切实有效、多样化、并且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组织对外出务工人员的防艾知识培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行为干预,深入吸毒人群中进行行为干预,提供清洁的针具交换和美沙酮维持治疗[3]。打击卖淫嫖娼与安全套的推广使用要同时进行,并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等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疫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余兰,钟永云,李小平,等.106例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研究[J].新医学,2002,6:344-345.

[2]陈恩富,杨介者,孙颂文,等.浙江省2000-2001年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5):287-289.

[3]陈国雄,马健强,梁永坚.2005年佛山市顺德区艾滋病监测情况[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