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型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体会

/ 2

分型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体会

邹继春

邹继春(海伦市人民医院针灸科黑龙江海伦152300)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9-0410-02

带状疱疹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初起皮肤发热灼痛,或伴有轻度发热,疲乏无力,不欲饮食。继则皮肤潮红,1天内即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皮肤正常。疱液初起透明,5-6天后转浑浊。轻者仅有皮肤刺痛,无典型的水疱;重者发生大疱或血疱。疱疹常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腰肋部、胸部最多见,面部次之。发于面部者,疼痛更为剧烈。于2-3周后疱疹逐渐干燥结痂,最后痂退而愈,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本病属中医学“蛇丹”之范畴,俗称“缠腰龙”。因其好发于胸腰部,故又名“缠腰火丹”,发于颜面、下肢者,称为“蛇串疮”。多由肝经郁火和脾经湿热内蕴,复感风热时邪,致肝火、湿热熏灼肌肤和脉络而发病,故每多实证、热证。因此在辩证施治上首先分析其是热重或湿重或毒重,而施以清热解毒,通经利湿,理气止痛。现将临床上分型针灸治疗情况归纳如下:

1.肝经郁热型(以热为主型)

1.1病因病机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胆火旺,火毒炽盛,发于体表。

1.2临床表现病前局部皮肤有不适感,继而出现疼痛,灼热,色红,全身不适乏力,微热似感冒状,经1-3天后出现皮疹,呈带状、或见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粒至绿豆粒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或有少数大疱,沿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累累如珠,疱群之间有正常皮肤,疱液初清后浊或化脓样,有的被患都搔破,多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便秘溲黄,脉弦滑有力,苔黄。

1.3辩证分析肝经郁热型以热为主,病变在肝经,在脏为肝,在腑为胆,因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治疗时多采用泻法,以疏通肝气,调和表里,行气止痛。

1.4取穴行间曲泉期门足窍阴阴陵泉

方中取肝经合穴曲泉、荥穴行间,以清肝经郁火。肝经募穴期门,有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之功;配胆经合穴阳陵泉、井穴足窍阴,利胆泻热,以助清肝之效。诸穴合用,共收清肝泻胆,通络止痛之功,疼痛甚者采用行间穴三棱针放血。

2.脾虚湿蕴型(以湿为主型)

2.1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蕴化热,湿热搏结肌肤。

临床表现皮损色淡,疼痛轻,疱壁松驰,口不渴,便溏泻,舌淡苔薄白脉缓,此型多为体质偏差者。

2.2辩证分析脾虚湿蕴型以湿为主,病变在脾经,在脏为脾,在腑为胃,脾主运化,以升为顺,胃主受纳以降为顺,多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以平和胃气,升清降浊,利湿清热。

2.3取穴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内庭足三里

取足太阴络穴公孙以通太阴、阳明二经,合穴阴陵泉,会穴三阴交,以清热利湿,调和气血;配合足阳明合穴足三里、荥穴内庭,清胃泻火,兼能利湿,促进疱疹之吸收愈合。诸穴合用,俾湿热除,气血畅,则疱疹自瘳。疱疹发于面颈部加风池、外关。

3.气滞血瘀型

3.1病因病机此型多为年老体弱血虚肝旺,复感病邪,湿热毒蕴致气血凝滞。或火丹迁延不愈,经络阻塞不通而疼痛。

3.2临床表现呈紫暗色血性疱疹,或皮疹减轻而痛不止,痛不可忍,别人接近时常用手隔护病损区怕被触痛,坐卧不宁,自汗懒言,病情迁延可多达数月,舌体有瘀斑或舌黯,苔白,脉细无力。

3.3辩证分析气滞血瘀型多由上述两型迁延不愈造成,多由肝脾两经传变到肾经,久病失养,肾气亏耗,疗程较长,多留有后遗神经痛,治疗手法多以灸法为主。

3.4取穴太溪肝俞肾俞膈俞三阴交血海

太溪穴用灸法以益肾纳气,培土生金;肝俞、肾俞是肝经、肾经的俞穴,能够和血止痛,疏肝利胆,益肾助阳;三阴交能够健脾利湿,兼调理肝肾;血海能够健脾化湿,膈俞为八会穴之一,有和血止痛,宽胸降逆的作用。后遗神经痛可在痛区加灸疗。

4.体会

临床上带状疱疹发病率较高,在针灸科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如:针灸夹脊穴治疗,拨罐放血治疗,穴位注射治疗等等,但笔者认为对带状疱疹治疗还需辩证分型治疗。首先,我们采用分型辩治是尊从医典,有根有据,回顾历史,我国针灸医学是一个十分重视经典理论的学科。从《针灸甲乙经》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到明清代诸针灸医书,一直都在努力对经络腧穴的辩证治疗部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应用:从《灵枢·经脉》到《十四经发挥》,到后世经络专书,不断地对经络的体表循行进行基本统一[1]。以实现针灸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表现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原因则不外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针灸治疗就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诊察病情,进行“八纲”辩证,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然后,根据辩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泻兼施,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灵枢·根结》就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借以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而达防病治病的目的。综上所述疾病的治疗还应该从基本理论入手,只有辩证论治,治疗才能及时准确。

参考文献

[1]刘炜宏.我国针灸标准及标准化的现状与思考.中国针灸2009.1,29(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