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肋软骨骨折50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肋软骨骨折50例分析

杨亮1桑节峰2孟钢2

杨亮1桑节峰2孟钢2

(1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放射科222100)

(2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放射科2221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肋软骨骨折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方法:对50例诊断为肋软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后,采用多种图像重建技术显示肋软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形态及骨折分型,并与其他影像学方法对照分析,总结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诊断肋软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50例肋软骨骨折,单发骨折20例,多发骨折30例,共发现67处肋软骨骨折,其中完全性骨折56处,其中移位性骨折39处,非移位性骨折28处;不全骨折9处,均为非移位性骨折;钙化性肋软骨骨骨折8处,其中6处为移位性骨折;非钙化性肋软骨骨折59处,其中33处为移位性骨折;肋软骨粉碎性骨折20处,均为移位性骨折。结论:肋软骨骨折的MSCT表现为:不完全骨折,完全性骨折,移位性骨折,非移位性骨折,钙化性肋软骨骨折,粉碎性肋软骨折骨折。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显著提高肋软骨骨骨折诊断正确率,可作为诊断肋软骨骨折的首选

【关键词】MSCT;图像后处理;肋软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081-02

肋骨前端为肋软骨,肋软骨钙化以前在X线平片上不显影,常规X平片及CT轴位扫描检查容易漏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helicalCTMSCT)采用容积扫描,具有范围大、薄层、高分辨率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胸部平片及常规CT平扫诊断肋骨骨折的缺陷[1]。随着MSCT的不断普及,其明显提高了肋软骨骨折诊断的确诊率。

1.材料与方法

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诊断为肋软骨骨折病例50例,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18岁至70岁不等,平均40岁。临床表现胸痛,咳嗽,咳血,局部压痛,部分有骨擦感,有的伴有胸闷,恶心,呕吐,休克等。50例病人均采用MSCT扫描,扫描方法采用GE公司OptimaCT66064排(128层)螺旋CT机及ADW4.4工作站。电压120Kv,电流300mAs,矩阵512×512,扫描视野(FOV)400mm,螺距1.0,准直0.625mm,层厚1.375mm,重建间隔0.625mm,软组织算法重建,螺旋方式扫描,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至脐部,一次屏气10~14s内完成全部扫描。将所得容积数据传至AD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法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显示肋软骨折的全貌,及内部细节分析其形态及影像学特点。重建时选择合适的窗宽、窗位以更好的显示肋软骨骨折的形态,内部细节及周围组织情况,通过调整骨窗从曲面重建MPR和CPR图像上观察肋软骨折骨折区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是否为移位性骨折和非移位性骨折,以及钙化性肋软骨骨折骨折和非钙化行肋软骨骨折,并通过调整软组织窗以观察有否内脏损伤情况。所有原始轴位图像采用软组织重建和骨算法薄层重建再通过工作站后处理观察,分析不同重建技术的优缺点。

2.结果

本组患者中单发骨折20例,多发骨折30例,共发现67处肋软骨骨折,其中完全性骨折56处,其中移位性骨折39处,非移位性骨折28处;不全骨折9处,均为非移位性骨折;钙化性肋软骨骨骨折8处,其中6处为移位性骨折;非钙化性肋软骨骨折59处,其中33处为移位性骨折;肋软骨粉碎性骨折20处,均为移位性骨折。移位性骨折断端明显错位;非移位骨折表现为肋软骨连续性中断或不完全中断,骨折线多为横形或斜形,骨折周围局部软组织肿胀皮下脂肪间隙模糊,胸部X线检查66处显示为阴性,CT扫描轴面图像中12处未发现肋软骨骨折,本组50例67处肋软骨折经MSCT图像后处技术综合分析均明确了肋软骨骨折的诊断。其中发现合并胸椎及腰椎折10例,锁骨骨骨折7例,气胸19例,胸腔积液30例,肺挫伤14例,纵隔积气2例,肾挫伤4例,脾破裂3例,胸骨骨折2例。

3.讨论

以往诊断肋软骨骨折主要依靠X平片和普通CT轴位扫描,诊断的漏诊率较高,随着科技的发展MSCT的不断普及,其明显提高了诊断肋软骨骨折的确诊率,在诊断肋软骨骨折方面也有了重新的认识。肋骨前端为肋软骨,软骨钙化前在X线平片上不显影,故对肋软骨骨折X线检查始终是难点[2,3],肋软骨约在25~30随开始钙化,首先从第1肋骨开始,以后从第12肋软骨起向上依次钙化。文献报道X线平片检查均显示为阴性,本组67处肋软骨骨折仅1处发现,主要为肋软骨钙化衬托下发现。常规CT轴位扫描虽然对显示肋软骨有一定的作用,不能满意地显示出肋软骨特别是无移位的细微不全骨折,本组67处骨折,轴扫描未发现12处,漏诊率为26.9%。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肋软骨骨折的优势:多层螺旋CT具有快速薄层扫描,能以任意角度重建显示病变特点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复杂部位骨折和移位情况,并有利于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观察[4]。本组资料中,多层螺旋CT轴位扫描明确了55(82%)处骨折,结合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法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等观察,主要表现为:①不完全骨折,此类骨折比较隐蔽是观察的重点,表现为肋软骨内出现裂隙状低密度影未贯通整个肋软骨,主要通过骨重建薄层重组及MPR、MIP显示,并观察骨折周围有否软组织肿胀。②完全性骨折,表现为肋软骨完全折断,可表现为移位和非移位性骨折,对于非移位性骨骨折需要采用MRP、CPR及薄层骨重建仔细观察,对于移位性骨折主要通过VR观察移位及游离情况。③钙化肋软骨性骨折,已钙化肋软骨多为线样骨折[5],包括移位和非移位性骨折,表现为钙化中段骨折线锐利清晰,应结合临床症状,如受伤部位是否有压痛,肿胀,骨摩擦感等。④肋软骨粉碎性骨折,多发骨折线肋软骨失去正常形态。本组67(100%)处肋软骨骨折均得到了明确诊断,而胸部平片漏诊了66(99%)处肋软骨骨折。因此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准确率方面,与胸部平片及常规CT轴位扫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结合笔者经验及文献复习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肋软骨骨折应用体会:⑴扫描前呼吸训练,一次屏气扫描完成避免应呼吸造成的叠加伪影。⑵薄层高分辨率骨重建时,骨骼显示不细腻,但骨折线及骨折局部细节显示锐利清晰,应用软组织算法的薄层重建的肋骨,其表面柔和饱满,可以评价骨折的整体形态及移位情况。对于细小的未钙化骨折及不完全骨折一定要配合薄层骨算法重建仔细观察。⑶综合应用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对肋软骨骨折尤其是不全骨折显示较好,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肋软骨骨折整体显示较好,对有重叠移位的肋软骨骨折VR显示较好,定位准确。但VR难以观察骨折的细节,不易区分某些新鲜及陈旧性骨折以及先天发育畸形等所引起的骨轮廓改变。所以该图像只能大致观察,并作为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辅助方法。本组资料中,多层螺旋CT最初未能确诊12(26.9%)处肋软骨骨骨折,应用薄层骨算法重建后结合多平面MPR才明确诊断。肋骨曲面重建一般沿其长轴进行,而且必须保证曲线位于肋骨的轴线上,或损伤部位。⑷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时要不断调整窗宽窗位[6],以便清晰地显示骨折线、周围组织损伤情况,特别是注意观察非移位性骨折,并观察周围胸骨、胸椎、肩胛骨有无骨折,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和误诊。⑸观察肋软骨骨折的同时,一定要同时观察胸腹部其它内脏器官损伤,如肺挫伤、气胸、肝挫伤、脾破裂以及胸腹腔积血等。

总之,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肋软骨骨折的诊断优于胸部平片及常规CT轴位扫描,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各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肋软骨骨骨折诊断正确率,可作为胸部外伤的首选。

【参考文献】

[1]刘昌杰,徐睿,王楠竹等.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骨关节创伤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3):447-448.

[2]吴茂铸,应琦,蔡卫东等.多层螺旋三维成像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6,21,1275-1260.

[3]王淑丽,王林森,孙鼎元等.多层螺旋CT在肋骨微细骨折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2):1289-1291.

[4]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35-538.

[5]钱向宇,何翱,施海华等.MSCT在肋软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J].2014:890-892.

[6]朱国强,朱国强,孟令平等.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2012,21(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