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胶水在门诊外伤皮肤浅表伤口闭合中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组织胶水在门诊外伤皮肤浅表伤口闭合中的应用体会

闻佩琦

闻佩琦

(武钢总医院外科门诊湖北武汉430080)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胶水在门诊外伤皮肤浅表伤口闭合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门诊58例门诊外伤皮肤浅表伤口,通过复诊及2-3周电话回访,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结果58例患者伤口均无裂开、无出血、无感染,所有患者伤口均为甲级愈合。结论应用组织胶水粘合皮肤伤口操作方法简便,疗效确切,是门诊外伤皮肤浅表伤口闭合的一种新方法。2012年6月起我科对58例门诊外伤皮肤浅表伤口应用组织胶水闭合伤口,效果满意。

【关键词】组织胶水伤口闭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1-0273-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今应用德国贝朗医疗有限公司Histoacry组织胶水治疗诊外伤皮肤浅表伤口58例。均为单纯性皮肤裂伤;年龄1-74岁,平均为37.5岁伤口长1-6cm,平均3.5cm;深度0.1-0.5cm。

1.2方法:Histoacry主要应用新鲜,切口平整且无张力皮肤的粘合[1]。首先对伤口进行清创、消毒,并评估伤口深度及有无异物,如出伤口血较多,必须用无菌纱布按压伤口5-10分钟;待伤口出血停止后方可进行粘合。操作时需两名医务人员配合;一名医务人员戴好无菌手套,将伤口对合紧密整齐,以无菌纱布轻轻蘸干渗血;另一名医务在无菌将组织胶水沿伤口一端快速薄薄涂抹至另一端,范围可超出伤口0.5cm,涂胶时慎防医用手套与组织胶水接触,以防止手套粘在皮肤上。1分钟后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如伤口张力大、皮下组织裂开深可以先进行皮下缝合,以减少伤口张力,对齐创面,再进行粘合术。创面炎症反应常在伤后48—72小时达到高峰。因此,皮肤粘合后,第三天需到医院进行复诊,观察伤口粘合情况,胶水有无松脱,创面有没有渗血,伤口有没有开裂。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2、护理

2.1手术前护理:Histoacry组织胶水是一种新的医疗技术,在使用之前需对患者做好解释,告知患者此技术与传统的缝合的优缺点,让患者乐于接受并取得配合。

2.2手术过程中,闭合创面由两位护士配合协作完成。注意创面的止血和清洁干燥,伤口予以原位对合。若有不规则的创面,并且创面的张力也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予以修剪,以减少创面愈合后的留下的瘢痕。

2.3手术后护理:

2.3.1在伤口愈合前避免碰撞和拉扯;

2.3.2使用Histoacry组织胶水后保持伤口干燥,避免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儿童减少出汗;

2.3.3勿摩擦、扯开胶水保护膜;

2.3.4儿童伤口可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避免患儿的直接接触;

2.3.5不能在保护膜上涂抹任何药物。

3、结果

Histoacry组织胶水用于门诊外伤皮肤浅表伤口闭合,从根本上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及不配合,使用方便、安全,涂抹7—9天,组织胶水保护膜自动脱落,无需拆线;伤口美观,不存在针孔,疤痕呈线状。

4、结论

通过复诊及电话随访,58例患者伤口均无裂开、无出血、无感染,伤口脱胶时间7~12d,平均9d。58例患者伤口均为甲级愈合,无不良反应。

5、讨论

5.1较为浅表的创面颇为常见,门诊就诊频率也较高,特别是有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患者多而且大多数的处理都比较单纯,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滞留医院的时间,而且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疗效。登记在册并及时回访,能够获得第一手真实的资料,近期回访和远期回访都能够很好的掌握疗效。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就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5.2Histoacryl组织胶水与传统缝合相比较,无需麻药,可以不进行局部阻滞浸润,避免了医源性的组织水肿,有利于伤口对合,促进伤口愈合。同时,患者的痛苦少,治疗省时,仅需30秒至1分钟即可完成。也无需换药拆线,更方便患者.伤口愈合美观,不会留下通常缝合后的疤痕。

5.3头面部皮肤裂伤,特别是在小儿急诊外科,较为常见和多发,儿童对疼痛的恐惧与不配合,加之家长对伤口预后要求较高,尽可能不留疤痕或少留瘢痕,Histoacryl组织胶水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儿童头面部皮肤裂伤更为适合。同时也是成人头面部裂伤的首选治疗方法。

5.4清创彻底,不残留异物或积血,是应用Histoacryl组织胶水粘合伤口的一个前提条件,确保创面两侧组织的正常对应关系,以获得组织愈合的最小瘢痕。

5.5但对于四肢关节活动的部位,其活动时,皮肤软组织张力明显增高,容易导致伤口的开裂,Histoacryl组织胶水不太实用这些部位的创面,我们也不主张在这些部位应用。对于较深的伤口,特别是伤及深筋膜以下的创面,我们也不主张应用这种技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周琼,Histoacry组织胶水在急诊伤口闭合中的应用[J].中华美容医学2011年8月第20卷综合刊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