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敏使朗片治疗良发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敏使朗片治疗良发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蔡浩烨张永银

(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325200)

【摘要】目的:比较中药联合敏使朗和单纯敏使朗治疗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复位成功的150例良发病人,分为3组,空白组、敏使朗组、中药组,3组均于治疗后3周复查,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后3周时对照组有效率为,敏使朗组有效率为84%,中药组为98%,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敏使朗比单用敏使朗治疗复位后残余头晕疗效更突出。

【关键词】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126-0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的阵发性眩晕,由头位变动引发,发作短暂并伴有特征性眼震,约占周围性眩晕的60%,占所有眩晕的1/4~1/3[1]。管石复位术为治疗BPPV的有效方法但较多患者于成功复位术后发生残余头晕,表现为走路漂浮感不稳感非旋转性头晕于行走头部活动站立时或持续性存在,每日均可发作不伴恶性呕吐。本研究通过中药联合敏使朗片治疗良发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效果,旨在探讨中药治疗良发后残余头晕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瑞安市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神经内科病房、耳鼻喉科病房、中西医结合病房及其门诊的150例良发病人均复位成功。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72例,年龄24~56岁,平均(51.3±5.3),右侧水平半规管(管石)27例,壶腹脊18例,左侧水平半规管(管石)29例,壶腹脊17例,右侧后半规管31例,左侧后半规管28例。各年龄段、性别、耳石位置比较均无差异。

1.1.1入选标准①有短暂眩晕发作史并由头位改变诱发引起;②有3~5s的潜伏期,呈疲劳性,持续时间1min;③仰卧侧头位试验或Dix-Hallpike试验阳性。

1.1.2排除标准①急性期接受其他物理治疗;②管石复位术禁忌证;③期间高血压控制不良、神经性病变、眼科疾病、和其他前庭病变。分别予Gufoni及Epley手法复位。150例病人分为三组,各50例:①空白组;②敏使朗组;③中药组。观察3周后,评估3周后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

1.2治疗方法

1.2.1中药方选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加减。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学新悟》:半夏9g、天麻9g、茯苓15g、橘红6g、白术15g、甘草5g。根据病情随症加减。

西药:选自卫材公司的敏使朗片,6mg/片。

1.2.2给药方式①空白组:手法复位后不予任何药物治疗。②敏使朗组:仅予敏使朗片12mgtid口服。疗程为3周。③中药组:在予敏使朗12mgtid的基础上再予辩证后的半夏泻心汤加减,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疗程为3周。

1.3疗效评定

治疗3周后评定患者的残余头晕症状。有效:走路漂浮感、非旋转性头晕、头部沉重、昏沉感完全消失或减轻;有效:走路漂浮感、非旋转性头晕、头部沉重、昏沉感等减轻,未完全消失;无效:走路漂浮感、非旋转性头晕、头部沉重、昏沉感较复位后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三组对象治疗后3周后的疗效比较见表。

表有效数无效数有效率

对象治疗后3周的疗效比较见表1。空白组、敏使朗组、中药组治疗后3周后的有效率分别为66%、84%、98%,差异均有意义(P<0.05)

3.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在1921年由Barany首次公布,在1952年由Dix、Hallpike正式命名,随后在临床工作中被越来越多的医生重视,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因多种原因如变性、头部撞击或感染致半规管壶腹、球囊、椭圆囊上的碳酸盐晶体(耳石等)移位脱落,体位改变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入前庭半规管后,使耳石在半规管内随着重力移动,带动淋巴液的流动,导致眩晕的发作。BPPV多具有以下特点: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头位改变后3~5s出现头晕,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症状;眩晕持续多在1min内可自行缓解,头恢复原位后可再次引发,反复发作多次后逐渐缓解,位置诱发实验多呈阳性。

本研究中中药联合敏使朗组较单用敏使朗组及未用药物组相比,其中中药组、敏使朗组跟空白组相比,有效率较空白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敏使朗组相比,有效率较敏使朗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目前对于良性发作性眩晕多采取手法复位术治疗,其机制是采用复位法帮助半规管内漂浮的耳石复位,因疗效显著而被广泛应用。根据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跟生理解剖,目前临床上采用管石复位术为治疗BPPV的有效方法,其治疗原理是根据耳石不断移位等学说,使半规管的异位耳石转移到椭圆囊,从而消除眩晕等症状[2],但临床上很大一部分患者因为长久的头晕引起的前庭功能受损,心里因素障碍,导致患者复位后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症状,如头部昏沉感,恶心等,多在翻身、卧坐改变时出现,且呈持续性。敏使朗属血管扩张药物,是组胺衍生物,其结构、药性均与组胺相似,可通过改善内耳循环,增加内淋巴水中的耳蜗血流量、改善脑内血流量,从而改善脑循环,缓解眩晕,同时可增强患者平衡功能,加速平衡功能再建立,有助于BPPV患者的病情恢复,故临床上也可用于BPPV的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对眩晕一证,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做眩”、“无虚不作眩”等学说,均各具其理,且用于指导临床,也有收效之时。根据临床观察,随着饮食结构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多嗜食肥甘厚味,寒凉之品,多伤及脾胃,脾主运化水谷,又为生痰之源,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及脾胃,健运失司,以至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而痰又可夹风、夹湿、夹火,临床上不应局限于只治痰,要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的症候群行加减治疗。因此在治疗上,需辨其起痰之源而后治之。

【参考文献】

[1]吴子明.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BPPV诊疗指南介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502.

[2]李艳成,庄建华,徐瑾,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26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6):41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