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构建生态网络体系空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3

合理构建生态网络体系空间

陈淑桂

云浮市地理信息中心52730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云浮市生态控制线图则划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背景及生态控制线、生态网络的概念,并在生态控制线划定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划定的绿线、紫线、蓝线,以云浮市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为例,提出合理构建生态网络空间的初步构思。

关键词:生态控制线;生态网络体系;建设

1前言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由于云浮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单一、城市首位度不高等问题至今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为此,云浮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现代生态城市、"生态立市"的发展要求。在此过程中,守住生态底线、坚持生态立市的重要基础则是科学划定生态控制线。

生态网络(Ecologicalnetwork)源于北美景观建筑和规划术语,北美较多称为绿道网络Greenwaynetwork),欧洲则多称为绿地生态网络(Ecologicalnetwork),并认为生态网络由核心区域(Corearea)、缓冲带(Buffer)和生态廊道(Ecologicalcorridor)组成,但这种构成具有一定地域性,主要适应欧洲发达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及农业景观地区,强调解决景观破碎化的问题。国内学者大多认为生态网络是由诸如森林、城市公园、山脊线之间形成互利共生的网络,即由斑块—廊道—基质组成的网络系统[3]。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景观游憩功能、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当前,威胁生物生存的普遍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人类活动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景观破碎化和生境面积减小,进一步威胁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合理构建有效的城市生态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2生态控制线图则的划定

2.1基本概念

基本生态控制线是为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4]。

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不仅是云浮市“生态立市”的要求,也是现阶段云浮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在划定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结合绿线、蓝线、紫线等内容,对城乡生态空间进行统筹;对绿环、绿道、绿廊等进行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合绿道系统的建设,将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外围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有机连接,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自然要素引入城市、社区,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网络体系。

2.2划定范围及过程

本次图则划定范围为云浮市域,总面积约7785.11[]平方公里。

本次生态控制线图则的划定,以《广东省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指引》为依据,以前期制定的《云浮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方案》为基准,以RS影像为参照,利用GIS技术,将各类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江河、水库、大型城市绿地、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控制区、生态廊道等纳入生态控制线范围,并根据城乡规划中的城镇用地需求做进一步调整优化,形成生态控制线范围;结合国土、环保、林业、水务等部门的实施管理,对生态控制线范围进行细化和落实,形成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界线[5]。

3中心城区生态网络体系的构建与建设

3.1生态网络的概念

绿地生态网络规划思想最早兴起于欧美,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此的研究初衷和研究目的各有不同,北美较多使用“绿道网络”一词,欧洲则使用“生态网络”一词较多,也使得绿地生态网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象。北美绿地生态网络多以游憩和景观欣赏为主要目,主要关注乡野土地及未开垦的自然土地等,并基于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构建绿地生态络。其中,美国已经进入构建综合功能目标的绿地生态网络的发展阶段。欧洲绿地生态网络的建设目标侧重与生态保护。亚洲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大多地区仍处于建立廊道连接的初级阶段,但随着这一理论的发展在新加坡、日本等国相继出现了综合目标多级尺度的绿地生态网络的实践[6]。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范围的扩大,即在空间上横贯整个城市(市域)和河流水系网络、湿地等水源涵养地,而且涵盖了传统与现代园林绿化的内容,又在时空上贯穿城市的发展历史[7]。因此,本文构建生态网络体系还结合了本市划定的绿线、紫线、蓝线等内容。

3.2绿线、紫线、蓝线的划定

云浮市于2016年组织编制《云浮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16-2030年)》,扩大规划范围,明确划定绿线控制图;于2016年组织编制《云浮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明确划定蓝线;于2016年组织编制《云浮市中心城区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明确划定紫线;目前正开展《云浮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图则》的编制工作,明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3.3建设范围

依照绿线、蓝线、紫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规划情况,明确此次生态网络体系的构建与建设的范围为中心城区。

3.4生态网络体系的构建与建设

在生态网络体系的构建与建设过程中,云浮市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态导向。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尊重云浮本身的自然山水特色,充分利用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结合市域生态廊道、环城绿带、生态隔离绿地和农田林网等生态要素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将分散的生态斑块有机连接,并将自然要素引入城市、社区,引导各类用地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和维护完整、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建设共生互利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网络体系,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3.4.1生态空间布局原则

1、城、山、水自然共融原则:为避免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的情况发生,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从生态适宜性、敏感性、连通性等方面对云浮本身的“山、水、林、田、湖”自然本底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进行原生态保护,对受损破坏的生态要素进行恢复。以防护林、道路绿地、水系等廊带作为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结合湿地资源、水系、山体等自然生态要素与绿网、绿轴的紧密衔接,通过防护林、道路绿地、水系等廊带来维持城内残遗斑块与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

2、可行性原则:根据“必要性、均衡性、相地”原则合理布局公园绿地,结合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公园,带状绿地,街旁广场游园绿地的分布,满足人们日常游憩活动的需求;对各类绿地进行均衡布局,将城市各区之间人均绿地水平的差距缩小,为人们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整体生活环境。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大规划绿地的实施建设,同时开展阳台、墙体、屋顶、住宅小区等立体绿化,全面推进多层次城市绿地建设模式,拓展竖向生态空间。

3、功能多样性原则: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应该兼顾多样功能,如:根据“必要性、均衡性、相地”原则和城市用地结构,均衡布局各类公园,带状绿地,街旁广场游园绿地的分布,做到大、中、小;点、线、面相结合,营建城市游憩空间;充分考虑城市传统文化、历史遗迹保护与历史风貌区保护相结合,使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合,维护城市历史形象,突出城市历史特色;结合绿道网建设,营建户外开放空间;通过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应急避险防灾功能;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结合自然、人文、山、水等要素,使其充分发挥山水生态综合效益,塑造城市景观。

4、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地制定分期规划,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有远景目标,又要有近期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3.4.2生态空间布局结构

云浮市紧紧围绕“山水园林,生态绿城”主题,结合本市中心城区的用地现状与绿地建设现状,对城市生态空间和城市规划区、建成区内的自然山水进行统筹规划、充分融合,通过“山、水、河、路、廊、园、林”等“点、线、面”相衔接,构筑以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山体、道路、水系为核心,森林公园、防护林带、郊区生态公益林、隔离绿带、河道风光带为主体的大环境绿地系统新格局,城市绿地系统与外围山水巧妙连接,城区内外历史人文景观自然渗透,结合现有情况和实际需要布置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形成体系完善,功能合理的“一带、二环、三廊、多楔、多心”生态空间布局结构,通过绿道网建设连接城乡,使城市内部的水系、园林绿地同城市外围的山林、河湖、湿地等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网络体系。

一带:西江生态防护带。作为区域性的生态基底,一是可对西江云浮段水质和中心城区生态安全起到保护作用;二是可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起到良好的维育作用,使区域生态保持平衡。

二环:内环由环绕西江新城的凤凰山—东山—亚婆髻—西江组成,外环由围绕六都、云城、思劳-腰古组团的大金山—南山—腰古南部山脉组成。作为区域性的生态基底,一是可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起到良好的维育作用,使区域生态保持平衡,中心城区无序蔓延得到控制;二是作为一个中转站,对内联系城市绿道或公园,对外与广大的山体林地和河流廊道相联系;作为重要的衔接地带,可将城市外围的山体林地和河流廊道的众多生态因子引入城市公园和绿地。生态因子经过绿环的整理和选择后,才被引入城市,这样能使城市环境的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灾害发生的几率大大减少。沿生态基地设置环山绿道,引入“慢生活”理念,改善中心城区的生态休闲环境。对于区内的开发建设应慎重对待,对于山体、湖泊、河流、绿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要进行保护,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进行开发,使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大限度,使其生态多样性保持良好。

三廊:沿南山河、大涌河、蓬远河两侧控制一定范围的生态绿地,设置自行车道、步行道,为市民提供优美、舒适、便捷的休闲游憩场所。同时以滨水休闲绿带的建设促进绿色交通的发展,实现低碳慢行。生态通道作为外围生态源的沟通媒介,从城区外围生态大背景的山林中延伸出楔形绿地,形成城市的“呼吸”通道,确保区域生态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功能。

多楔:通过三廊形成的城市“呼吸通道”,通过城区道路、水系、城市绿地深入城区内部,为城市预留“呼吸空间”,将城郊的大生态环境引入市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与其结合将城市的通风带打通,对城市小气候进行调节和改善,确保沟通生态源、生态廊道形成生态网络,使城市带状无序蔓延得到控制。

多心:指在市区范围内、在原有现状的基础上,考虑城市的发展方向,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以满足全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建设的城市公园。通过设置这样的公园体系,既能为全市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优美的休闲游憩环境,又能对城市环境品质起到改善和提升的作用。

3.4.3绿道建设连接城乡,建立生态保护屏障

为实现城市与郊野的连接,云浮市从2011年起开始进行绿道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成2条省立绿道、5条生态文化旅游慢行绿道和社区绿道,其中5条慢行绿道分别为金道、禅道、文道、同道、福道。在绿道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合禅宗六祖文化、南江文化和石艺文化三大文化,同时贯穿各自然景观点、人文景观点、森林生态旅游点、观光农业(林业)点、生态农业点以及和谐宜居示范村(社区)。并与珠三角绿道网相连接,打通全市绿道系统格局,将城市内部的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与外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绿地、沿线分散的较好的生态自然环境、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文物古迹、古建筑、名村、名镇串联起来,形成集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除了满足居民的游憩需要,还可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还能提供更好的生态保护屏障,防止城市无限扩张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通过对带状公园绿地、城市绿楔、绿化廊带的建设进行保护,可加强城市与郊野山体的空间连通和空气交流,使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大大增加,使城区的大气环境得到改善。

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之一是城市周边各类绿地面积大、动植物丰富的生态板块,因此在城市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考虑这类因素,同时在规划建设郊野生态游憩公园绿地时需特别考虑城市周边具有旅游和休闲价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并根据旅游和游憩空间发展的需要,分期建设,形成郊野旅游观光休闲带,创建亲近自然的城市生态景观,使园林绿地的碳汇和生态功能得到提升,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社会、经济相互促进,持续发展。

4结语

通过合理构建完整的生态网络体系,将绿线、蓝线、紫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串连起来,一则可以保护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二则可以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同时确保城市与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进行统筹协调,加强协作;同时其实施过程也是一个服务、普及和宣传的过程,因此应该通过网站、报纸、网络媒体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获取民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yg/2/Document/1436286/1436286.htm.

[2]http://news.12371.cn/2013/11/13/ARTI1384290823679595.shtml.

[3]阎凯,王宝强,沈清基.上海市生态网络体系评价方法研究[J].城市研究,2017:82。

[4]李文华.基于GIS的浙江某城市的生态控制线规划研究[J].科技资讯,2013,12:46。

[5]《云浮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方案》.

[6]孙逊.基于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的北京市绿地体系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8.

[7]王鹏.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南京:同济大学,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