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高考历史复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唯物史观与高考历史复习

杨恩德

杨恩德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卷,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试卷,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是,高考不仅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考察学生学史的方法等,而其中对于史学观的考察通过隐性或是显性的方式渗透在历史考卷中。除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和生态史观外,最难把握的就是唯物史观。新课程标准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要求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学习历史。而在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中,唯物史观的掌握和理解又是一大难点,本文结合自己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一些实践做一些探索。

一概念与地位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他们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对于这个抽象的无产阶级基本历史观,是学习高中历史的基本点,也是高考备考的重难点。

二唯物史观的三对核心概念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的,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新课标必修史部分,很多知识环节要求熟悉、理解这一对“关系”,比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需要分析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一次精彩文化的大交锋、大辩论和大融合?(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促使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这一阶层的形成,有力地推动着文化觉醒的进程。(2)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的瓦解,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促进了各地区、各阶层的交流、交往,推动着多因素的冲突、交织,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结论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从概念上讲,对于两者的内涵和外延的解释一直存在着争议,从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上看,最基本的就是: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物质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是构成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因素。两者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在学习新课标必修一关于西方代议制时,可以归类学习英国为什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美国为什么会有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德意志统一的原因,其中的根本原因都是一样的,即生产力取得了巨大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些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革命或是统一后都取得了巨大的社会进步,根源即是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在学习选修课程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商鞅变法、日本明治维新都属于成功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改革与革命相对而言,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形式。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体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首要的、决定的部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派生和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是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直接的客观依据。按照经济基础的性质,通常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低级阶段)五种基本形态。在新旧社会更迭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解体着的经济基础和形成中的经济基础相互并存和斗争的局面。比如在学习新课标必修二《经济史》: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批判思想与反映的古代民本思想有什么不同及不同的原因时?要指出不同在于古代民本思想重视“民”,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帝王的统治;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则包含有一定的“民主”成分,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认识不同。这个问题理论依据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讲述人物史中国古代政治家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朝社会经济受到破坏,唐太宗的休养生息带来贞观之治,康熙的改革开创“康乾盛世”反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阻碍作用。

三无处不在的唯物史观

除了三对核心概念以外,唯物史其他主要观点也引领着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如:(1)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日本、德国对于二战历史的不同反思,历史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抵制歌颂汉奸、美化侵略等。(2)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比如对党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历史探索的认识能不能是理智的,关键看是不是遵循唯物史观关于联系历史的观点。(3)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点做到了也体现出历史的价值,高中生(非专业)学习历史是有用论还是无用论,要从这里去寻找答案。唯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问题,可以拔去学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的迷雾,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事件,抓住历史发展的中心线索。

唯物史观没有过时,近几年广泛强调的四大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生态史观)固然重要,而唯物史观是高中教学和高考复习的支撑。在历史教学中坚持以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在辨别、分析历史问题中提高能力。在文综考试题目越来越灵活的背景下是必须的。以唯物史观指导历史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2]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J].历史研究,2007(1)

[3]吴英.对唯物史观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J].史学理论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