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诊断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价值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盆底超声诊断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价值观察

刘蓬花

(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的观察盆底超声在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分娩并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5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未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5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实施盆底超声检查并对比检查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厚度与对照组数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后早期接受盆底超声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压力性尿失禁,取得理想的诊断结果,值得在今后临床诊断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超声

女性在妊娠期间盆地组织往往需要长时间承受胎儿体重造成的压力,在分娩过程中又需要用力以顺利娩出胎儿,盆底肌肉容易受到损伤而引发压力性尿失禁[1]。日常生活中咳嗽、大笑、弯腰、上下楼梯、剧烈运动都会发生遗尿,且随着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随之提高,不仅给产妇身心带来严重不利影响,还会提高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发生风险,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最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将其应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早期诊断中成为研究的热门议题之一。为观察盆底超声在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分娩并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5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未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5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4岁~42岁,平均年龄(31.25±1.25)岁;孕次1次~6次,平均孕次(3.00±1.00)次;分娩史:初产妇20例、经产妇35例;学历水平:本科(含)以上34例、高中(含)以下21例。对照组年龄22岁~41岁,平均年龄(31.33±1.28)岁;孕次1次~7次,平均孕次(3.50±0.50)次;分娩史:初产妇22例、经产妇33例;学历水平:本科(含)以上37例、高中(含)以下18例。纳入标准:(1)经检查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2)具备良好的认知功能,能够配合盆地超声检查。排除标准:(1)孕前合并压力性尿失禁者;(2)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分组比对。

1.2方法

两组产妇均于产后6周~8周接受盆地超声检查,仪器设备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VolusonE6彩超诊断仪,叮嘱其彻底排尿后取截石位,利用避孕套包裹住涂抹有耦合剂的超声探头,避孕套表面再次涂抹耦合剂之后置入阴道,于会阴部正中位置作矢状面探查,清晰显示盆地组织后于静息状态、Valsalva状态、最大Valsalva动作时采集超声参数。

1.3观察指标

取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和逼尿肌厚度、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作为观察指标[2]。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膀胱颈位置和逼尿肌厚度、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

3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已经成为产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些年来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国际控尿协会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将其列为世界五大疾病之一[3]。然而,绝大多数产妇并未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病情迁延之下引起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影像学检查是确诊压力性尿失禁的常用手段,且随着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影像清晰度及分辨率均得到了大幅提高,在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作用越发凸显。

由于超声具有无创无痛、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势,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借助超声探头医务人员能够仔细观察盆地结构并近距离查看产妇不同状态下的膀胱和尿道位置以及功能的改变,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的帮助[4]。

本次研究证实,与未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产妇相比,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产妇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更小,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以及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更大,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医务人员通过对以上指标数值进行研判即可以做出产妇产后早期是否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在“二孩政策”全面开放、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大背景下广泛开展盆地超声检查无疑有助于遏制发病率的进一步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盆地肌肉以及肌纤维弹性相对较差,分娩完成后尚未彻底恢复的产妇盆地超声检查并不一定能够取得预期效果,故需要对此类产妇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强化随访,以预防及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5]。

综上所述,产妇产后早期接受盆底超声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压力性尿失禁,取得理想的诊断结果,值得在今后临床诊断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景珊,尹晓云,姜桂芳.盆底超声诊断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8,50(1):15-17.

[2]张美琴,杨帆,宋清芸,等.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三维盆底超声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5(12):929-932.

[3]袁文琳,李盈,黎月薇.盆底超声综合测量诊断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10):1601-1603.

[4]曹晓燕,齐艳,薛爱琴.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12):1561-1564.

[5]朱巧珍,谢小丹,曾玲.盆底超声对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效果观察[J].上海医药,2018,39(15):40-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