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

何平

何平(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159-01【摘要】建立人工气道作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今临床护理中已被医护人员广泛采纳。科学有效的人工气道护理,可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提高抢救成功率。通过在临床实践中,对28例人工气道患者采取的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痰痂形成,杜绝交叉感染,减少肺部感染,预防并发症,保障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为危重患者救治争取宝贵时间。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及熟练的人工气道护理,能保证人工气道的畅通,促进排痰,防止感染,有效地减少危重患者死亡,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

【关键词】人工气道护理危重患者ICU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应用日趋广泛,它是抢救呼吸衰竭的一种应急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是争取救治时间,保障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各项治疗顺利实施的首要环节。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对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内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了抢救或导致抢救失败。因此,科学管理和使用人工气道,确保人工气道通畅成为护理探索和研究的重点。故ICU危重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是日常护理工作中的关键。1临床资料我院ICU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入住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共173例,男152例,女21例,年龄5岁~79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149例,脑出血8例,严重胸外伤5例,高位截瘫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3例,一氧化碳中毒脑病3例。气管切开后置金属套管79例,一次性气管套管94例,戴管7d~4个月。2人工气道的护理2.1保持气道固定通畅人工气道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使患者的呼吸道与外界空气或是机械通气气源连接通畅,保证患者的供氧或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

要避免人工气道的意外脱落。气管插管的固定胶布应每日更换,污染或松弛时应随时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系带固定应采用手术结,松紧适宜,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为患者更换体位时应专人固定人工气道,防止套管滑脱。保持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管道连接顺直通畅,无曲折死弯;呼吸机管道固定的高度距离适当,以免因管道下垂插管曲折,造成气道压力增加甚至气道阻塞。2.2气囊的护理气囊是密闭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主要工具,气囊充气程度以注入气体刚能封闭气道听不到漏气声音后再注入0.5mL为宜,一般注入气体约7~10mL。

气囊压力不应超过2.0kPa,插管期间应每4h放空导管外气囊气体1次,每次放气5~10min,以防止气管壁压伤。放气囊前应注意:(1)适当加大潮气量,以弥补气囊漏气所致的潮气量不足,同时必须有医师守候以免发生意外;(2)放气囊前,充分清理口鼻咽部的分泌物,以防误吸引起窒息;(3)增加氧浓度2.2吸痰时注意事项(1)掌握正确的吸痰时机。一般在床旁听到患者咽部有痰鸣音,出现咳嗽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发现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立即给予吸痰。吸痰时吸痰管进入插管内会引起呼吸困难,故吸痰前最好将气管导管外气囊内气体排尽;(2)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应选择多侧孔可控式透明硅胶管,长度为40~50cm,吸痰管外径应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1/2,过粗吸引可造成胸内负压,使肺泡陷闭;过细会使吸痰不畅,不利于痰液吸出;(3)吸痰时动作要轻、稳、准、快。一次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s,以免发生低氧血症,一般2次抽吸间隔时间在3min以上,吸引频率根据分泌物量而定,通常每0.5~1h吸引1次;(4)插入吸痰管时应将吸引器关闭或用手指将吸痰管与吸引器接头的部位反折,吸痰管插入一定深度后上提时方可开启负压吸引,在上提吸痰管时进行左右旋转式抽吸,吸引压力不超过33.3~40.4kPa,以防损伤患者气道黏膜;(5)吸痰前、中、后分别吸纯氧1~2min,可增加肺泡-毛细血管的氧浓度梯度,促进氧合,防止肺泡氧分压在吸引时降至基线以下;(6)危重和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吸痰时不宜1次吸净,应将吸痰与吸氧交替进行。分泌物黏稠者吸痰前向气道内注入3~5mL生理盐水后再吸引;(7)吸痰期间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参数的变化。如发生心率失常、血氧饱和度<90%时,立即停止吸痰,给以纯氧辅助通气。每次吸痰完毕,应观察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听诊肺部呼吸音判断吸痰是否干净彻底。2.3气道湿化选用持续滴注湿化法:0.45%氯化钠液250ml+糜蛋白酶4000U×5支,必要时加入地塞米松、抗生素,用一次性输液器(剪去针头)以输液方式,将输液器末端细管置入套管内3cm~5cm,将余管固定,一般滴注速度2滴/min~4滴/min,也可根据湿化程度调整。湿化不足分泌物黏稠、吸引困难,4滴/min~6滴/min;湿化过度,分泌物稀薄、咳嗽频繁,需不断吸引,1滴/min~2滴/min;湿化满意,分泌物能顺利通过吸痰管,导管内无结痂,患者安静,呼吸道通畅。持续滴注湿化法克服了传统的间断推注湿化法的每次滴药量大,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咳嗽、憋闷及由于刺激使部分湿化液咳出或吸出。湿化效果不佳时,可按医嘱进行雾化吸入2次/d~6次/d,但雾化应与吸氧同步进行,雾化过程中,要及时吸出气道分泌物,防止患者出现憋气、咳嗽、呼吸困难、烦躁等。机械通气者,可采用蒸汽加湿,调节温度32℃~36℃,防止呼吸道烫伤;湿化罐内加无菌蒸馏水,不可使用生理盐水,以免盐分析出沉积在湿化罐内而影响湿化效果;湿化液每天更换,每日用量250ml~300ml。2.4体位为防止气管套管下端压迫气管内壁导致损伤,同时为避免或减少胃内容物返流、误吸,降低肺部感染的几率,病情许可时,应尽量采取半卧位,可将床头抬高约30度,颈下略垫高,使颈伸直减少气道死腔,利于有效通气。2.5加强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定时做病房内空气消毒,定时换气,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定期监测病房内空气质量;严格遵守手消毒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均要做到手部消毒;吸痰时应戴手套,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机管道及湿化用蒸馏水应每24h更换1次;吸痰护理盘每人一套,每日更换,吸痰管每次操作都要更换;对耐药菌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单人单间,严格隔离,预防交叉感染;减少探视人员及探视时间,探视者应更换隔离衣和穿戴鞋套;定期做室内空气、工作人员手表面、呼吸机管道及蒸馏水、病房地面、物体表面等的细菌培养,监测病房内环境。2.6其他护理(1)帮助和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深呼吸、翻身、叩背,借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扩张肺部,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2)做好口腔及鼻腔的清洁,每日口腔护理至少2次,根据口腔不同情况选用口腔清洗液,减少口腔细菌的定植;神志清楚的患者每日适当选用5%碳酸氢钠或双氧水漱口3~5次,以防口腔炎症的发生。(3)气管切开时要保持气管切口处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切口敷料1次,观察切口情况,如有污染及时更换。3总结机械通气可维持呼吸道的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及防止二氧化碳在体内的蓄积,为抢救提供有力的生命支持,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病人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机械通气能否发挥作用,除与呼吸机性能、质量有关,还与护理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护理的重点。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规范护理流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通过有效管理,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1]潘爱红,陶园.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19):1850-1851[2]张芳兰,朱香华,张玲.适时吸痰对机械通气相关性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5,20(11):12-13.[3]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与临床应用.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