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形势下农民画的创新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谈新形势下农民画的创新与发展

李凡丁

(哈尔滨阿城区文化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300)

摘要::农民画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但目前遭遇了发展的瓶颈。面对人才流失及后备力量匮乏、缺少扶持与宣传力度不够、销售不畅与产业化发展滞后等问题,应通过保护现有传承人和培养后备人才相结合、加强政策推动和多种宣传手段相结合、市场化运作与拓展产业发展渠道相结合的途径加以解决,使农民画在市场经济下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民画;创新;发展

一说到农民画,很多人就认为是农民画的画。其实,农民画不能仅仅定义为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而应该有更加广泛、深刻的含义。农民画是具有鲜明民族性、地域性和民俗风格的原发、原创的中国绘画。它摆脱了学院派绘画模式化的束缚,坚持“我画我心,笔随心走”的创作风格,是接地气的原创艺术,展示出劳动人民的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

农民画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千家万户的日常起居和风俗礼仪,美化并充实着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陶冶着人们的情操,鼓舞着人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农民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农民画的创作和研究,有些地方农民画被文化部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一、新时代民间绘画艺术的特色

中国农民画是在继承中国民间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民间传统绘画的内容、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都对今天的中国农民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农民画对中国民间传统绘画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赋予了新的元素:在内容上,它反映和表现的是现代的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又有很多创新。它是新时代的中国民间绘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新画种。

中国农民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造型奇特,与一般的中国国画不同,大都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构图不受约束,心里想怎么画就怎么画;风格质朴,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色彩鲜艳,大红大绿,对比鲜明;更注重装饰性。农民画不仅可以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近年来,农民画的经济功能随着农民画产业化、市场化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明显。例如,陕西户县农民画已经形成产业,走进了国内外市场,提高了户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带动了户县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画创作辅遵循的基本原则

农民性是农民画的本质特性,它包含了农村、农业、农民三方面要素,体现在朴素性、原生性、民间性、地域性四个特性中。从农民画的特质出发进行指导和辅导,首先,要在农民画天真、质朴、原生态的艺术特色中寻找审美情趣。农民画作者一般只考虑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很少有对时间、空间、逻辑、透视的思考,其实他们也确实不具备美术专业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能力。但正是这样的随意发挥,给了他们相当大的创作的自由空间,使其作品表现出他们想要表达的一切。其次,要挖掘民间美术中的美学内涵和形式要素,从图案、剪纸、刺绣、拓印等多种民间艺术手法中汲取营养,充分体现农民画的民间特色。再次,要从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中寻找农民画的创作素材。农民画对民间美术的传承,是有地域性的。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不同的地方、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指导和辅导的重点,应放在发掘本土文化、强调地域特色上,以此来充分体现农民画的特质。

三、农民画创作的创新发展

第一,在组织创作培训方面,存在一头热(政府)一头冷(农民画作者)现象。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为了推动农民画的发展,积极组织农民画作者的培训工作,但参加者的积极性不高,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组织往往存在完成任务的观点,如为了配合某次活动、为了某次展览等,缺少多层次、连续性、有计划的培训,平时对农民画作者的情感投入也不够;另一方面是随着城镇化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赚钱的渠道增多,而农民画创作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有产出,故此积极性不高。当然也有一些经济欠发展地区,由于经费的短缺,这些年来基本没有组织过成规模的培训活动。

第二,在创作辅导方面,存在辅导员业务素质下降、辅导积极性不高,作者的创新意识与辅导员制度的冲突等问题。从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层面来看,每件艺术作品都是作者的一种独特表达,大体上不需要外在力量的干预。但农民画的创作活动则有若干特殊性,辅导员曾在农民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过对农民画作者画作的理论总结提炼出一些基本元素,再用于充实完善农民作者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农民画的艺术风格。这种特性决定了在农民画的创作过程中,农民作者接受辅导是必需的、不可或缺的。辅导员既熟悉传统民间美术、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农民画的特点了然于胸;而农民画作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有一定的民间美术基础,但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虽然拥有基本的创作能力和较熟练的绘画技巧,但是在风格把握、审美处理、理论素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艺术自觉性需要外在的启发,其艺术个性和风格的形成需要外在因素的定向塑造。

第三,在农民画创作方面,复制与原创、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日渐突出。农民画可以有一定数量的复制,这是由其民间属性所决定的。不能以农民画的可复制性来否认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农民画作者复制自己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在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所修改和完善。但目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多数农民画作者热衷于复制,投入原创的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有的甚至长期没有新的创作;而在有限的原创作品中,质量欠佳、东拼西凑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这对于农民画的发展来说极其有害,长期不创作将会导致原创能力的下降。

第四,在农民画销售市场方面,存在销路不畅和无序竞争的问题。在一些经济欠发展、交通不便利的内陆边远地区,由于缺乏宣传以及其它条件的局限,一些优秀农民画画家的作品也难以销售,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画家的创作积极性;而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农民画市场的开拓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展开,许多农民画作者逐渐具备了进入城镇生活的外部政策环境和一定的经济能力,他们纷纷脱离农村,走向城镇和城市,过着现代的城镇生活,农民画也就成为重要的谋生手段。他们脱离农村,进行着农民画的创作和销售工作,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由于农民画市场的开放,出于生活的压力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造成了农民画作者心态的浮躁,急功近利,追逐眼前的利益,出现了无序竞争的局面,伴随着相互压价,创作上的粗制滥造、模仿抄袭也随之而来。在创作导向方面,也往往被销售市场所左右,市场上什么好卖,他们就画什么,“为市场而画”,而不是画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存体验,脱离了“创作引领市场”的轨道。

结语

总之,农民画承载农民的梦想,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如何让农民画有力、有序、健康地发展?为中国农民画未来的发展寻找正确的路径,正是本次论坛的目的所在。中国农民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基本成熟的独特画种,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中国农村生活变迁记忆的生动直观资料,具有多学科的价值;丰富了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大多数农民画作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欣.论农民画的发展前景[J];安顺学院学报;2012(02)

[2]郁倩文.农民画的历史发展及现状[J];齐鲁艺苑;2010(01)

[2]郎家丽.农民画艺术特色分析[J].芒种,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