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浅谈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

王成江闫昊夏昌玉

鲁南技师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专业建设是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基础性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系统工程。职业技术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使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岗位有效对接,实现工学结合,积极推行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和规律,搞好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电梯工程技术;一体化;课程改革

专业建设是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基础性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系统工程。随着中国经济已由与世界接轨转向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使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岗位有效对接,实现工学结合,积极推行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近些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部分职业院校实施一体化课程开发,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推行一体化教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系列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而言,国内一些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电梯行业的一线专家,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市场分析、论证,找到了一些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思路、方法,总结出一些经验,为下一步有效地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如何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和规律,搞好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新时代呼唤一体化课程改革

(一)一体化课程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课程”就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课程的核心是“工作过程化”,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学习任务。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它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合一、能力培养和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条件

1.核心课程及工作页建设

分析职业核心岗位能力,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把电机与电气控制、PLC应用与运行维护、电子与变频器、单片机应用与制作四门专项能力课程,和电梯控制技术、电梯安装与调试、电梯故障诊断与维修、电梯维护保养与检验检测四门综合能力课程进行融合,结合电梯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依据学习任务的过程逻辑编制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课工作页,它包括工作步骤、成果、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教学资源等内容。

2.加强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根据一体化课程开发要求,借力企业,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带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紧密衔接。以鲁南技师学院为例,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首先对与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相关的实训室如PLC实训室、电气自动化实训室、电梯机械安装实训室、电梯维护保养实训室等进行升级改造,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创造工作岗位情景化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做到工学结合。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在与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等12家外地电梯公司合作的基础上,与临沂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近百家电梯安装维保公司密切合作,开发实习资源,积极建设“厂中校”的实习基地,实现厂校融合。

3.做实职业技能考证工作

根据电梯安装、电梯维修、电梯保养等岗位的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前需要考取特种设备电梯作业操作证(T1、T2)、低压电工操作证。考证工作不仅是工作岗位的需要,更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这就需要我们将技能考证的相关知识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日常教学与考证辅导深度融合。

(三)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利用分层次教学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分组、交流、汇报、评价、反馈等措施实施一体化教学。

1.统一认识,规范一体化课程的结构

在实施一体化课程开发时,必须满足以下几个环节:(1)专业基本信息明确,即明确学制年限、就业方向、所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等;(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明确总体培养目标和层级培养目标;(3)科学安排课程,即根据职业技能层级确立课程、合理分配课程学时;(4)明确一体化课程标准,即明确基准学时、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5)明确项目实施的步骤,即项目描述、咨询、实施、检查和评估;(6)科学地考核与评价,即既注重过程的评价又注重结果的评价;既注重评价,又注重反思、反馈。

2.明确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社会主义建设者。由此,所开设的课程目标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养成,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活动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内容的职业任务化,课程形式的工学一体化,教学组织的企业化,教学方法的任务行动化,教学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化,课程考核过程化、成果化、课程教材多元化、教学评价多维化、教师队伍“教工研一体化”、学生管理柔性化。

3.主次分明,实现师生的角色转变

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一。这就要求在教学主体上要主次分明,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基础以及不同的智力接受水平,对同一个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层次编组,教师分层次备课和授课,同时采用分层次考核评价方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学到相应层次的知识,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还需要师生双方认识到位、角色到位。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完成工作,做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投身到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做新时代道德的示范者、思想的传播者、能力的训导者、项目的参与者。

4.与时俱进,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教学不能默守陈规,要尝试形式多样的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走进实训室实施一体化教学,采用翻转课堂和微课、慕课等方式,让手机、微信平台、手提电脑等电子产品走进课上课下,让平台交流走进生活,让大数据服务于教学等,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信息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促进一体化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与学的一体化、顶岗实习与预就业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领导、工程技术骨干组成电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该专业的建设工作。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要针对该专业毕业生面对的主要岗位群及职业发展需要,共同研究和确定电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完善、创新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由企业、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二)校企双方互派人员兼职

有经验和能力的专业教师经常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职工的在职培训提供服务;企业技术人员也要到学校兼职,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随时诊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解决。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获得稳定的人才提供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技术支持,为老师技能提升提供条件,为学生见习、实习、工作提供岗位,真正实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三)完善“订单式”培养机制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电梯企业联合办学,尝试中国特色的校企双元制办学模式,实行“订单招生、定向培养、企业冠名”。订单班学生实行在学校学习和到企业跟岗学习交替进行,让学生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培养。顶岗实习考核合格的学生毕业后即被企业留用,能够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从而实现“招生即招工,上学等于就业”的目标。

总之,一体化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做后盾、企业技术设备投入为支撑、学校课程改革为落脚点、建立健全课改机制做保障。只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一体化课程改革符合国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瑶.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王桂兰.“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作者简介:王成江(1968--),男,山东兰陵人,副教授,现任鲁南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山东省电梯安装与维修专业创始人,主持多项山东省技工教育和培训、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参加人社部组织的首届电梯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班,参与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方向:一体化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实习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