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送入导管困难原因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送入导管困难原因及护理对策

段志敏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目的总结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送入导管出现困难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12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15例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管送入困难并发症的原因。结果出现导管送入困难11例(9.6%),其中5例到达上腔静脉,4例异位,2例失败。结论引起导管送入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血管选择不当、体位因素、紧张情绪、评定不够充分。护理对策重点落在对血管条件进行充分评定上,挑选合适血管进而成功送入导管。

【关键词】PICC;并发症;导管困难;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有着如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人力和时间得以节省、并发症出现少、操作简单安全、对患者臂部活动没有限制等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明显的效果[1]。本研究将2012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15例行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经PICC送入导管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15例行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67例,女患者48例,年龄28—74岁,平均(56.9±5.6)岁。内科慢性病患者52例,骨折患者18例,胃癌11例,乳腺癌24例,胰腺癌5例,肠癌5例。PICC管穿刺部位:53例左上肢,62例右上肢;43例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28例,头静脉44例。

1.2方法

采用康新4Fr开口式单腔导管。采用常规置管方法,观察和记录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导管送入困难并发症情况。PICC送入导管困难判定标准:导管送入时遇较大阻力,并出现回退现象。

2结果

本次研究对象中,置管当中出现导管送入困难11例(9.6%),其中2例穿刺成功后导管在多次送入下均没有达到所需长度,因此采用拔管后重新找静脉进行穿刺;其余患者通过多次送管,全部都到达所测量的长度。经X线检查发现,患者中5例导管到达上腔静脉,4例导管异位,其中2例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导管异位至腋下静脉。不同静脉置管送管困难发生情况见表1。

3经PICC送入导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措施

3.1经PICC送入导管困难的原因

3.1.1选择血管头静脉结构特点是先粗后细,到达无名静脉时角度变小,出现高低起伏,导管容易被反折,置管难度增加。头静脉有分布众多的静脉瓣,静脉瓣触及导管尖端,引起导管送入困难。本研究对象中有44例(38.26%)选择头静脉置管,出现送入导管困难发生率最高。

3.1.2选择体位正常情况下,需要让患者平卧,穿刺侧上肢外展90°位置进行穿刺置管。本次研究对象中,由于经验缺少、操作不够熟练,穿刺时肢体没有外展,穿刺后导管送入困难有2例,调整患者的肢体位置后,外展穿刺侧肢体在90°左右送入导管,最终成功到达预测位置[1]。

3.1.3紧张情绪本次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6.9±5.6)岁,以老年人居多。由于老年患者对置管操作认识不足,配合程度也不及青年人,因此在操作当中,个别患者表现出紧张,肌肉收缩、穿刺刺激等情况,而这些反应也都可引起血管收缩或痉挛,以致导管送入不顺畅或导管送入困难。本次研究对象中有一例76岁患者,由于高龄情绪非常紧张,在进针后过程中出现困难,导管送入时遇到很大阻力,只能暂停。对患者进行安慰,并允许家人陪同在侧,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再次顺利送入管道。

3.1.4血管畸形、狭窄或瘢痕既往血栓病史、先天性血管畸形、肿瘤压迫该处血管、曾经穿刺置管至血管损伤及形成瘢痕。本次研究对象中有1例患者在置入导管前2周曾对右颈内静脉进行穿刺置管输液。穿刺后送入导管达30cm处时遇到大阻力,无法通过,经X线照射表明导管末端处在锁骨头方向上行1.1cm后反折lcm,导管无法送入[2]。

3.2护理措施

3.2.1置管前评定(1)衡量信息:插管侧上肢是否有外伤及手术史;胸膜内有无肿瘤或肿块;已有的血管内是否存在留置器材;避开出现静脉炎血管;避开已接受放疗插管侧、避开局部有外伤史的静脉插管,化疗后的浅静脉会出现硬化、弹性消失。(2)血管挑选:PICC置管成功关键是选择血管。尽量挑选粗而直的血管,关注血管的弹性与显露性,肘部的贵要静脉是首选,因其管径粗且在置管体位下为导管夹部可以直接到位最直、最短的路径。其次可挑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严格选择合适置管的血管,避免给患者带去肉体痛苦与造成经济损失。

3.2.2置管中处置穿刺成功后轻柔、匀速缓慢送入导管,不可过快及过猛。若送入管道困难时,不可强行用力送管,应:①暂停一会,稍微用力握管,让导管随血流缓慢进入,再次送入。②抽出部分导管,重新调整穿刺鞘位置,轻轻旋转导管送入。③把温度较高的物体放到患者穿刺侧的手中,如热水袋,或者把热水袋放于穿刺侧上臂下,让肢体放松、血管充盈,还可要求患者抓紧拳头、放松拳头。④对体位及穿刺肢体角度调整后再次送入。⑤导管末端与注射器相连,一边冲生理盐水一边推进,务必轻柔推进。⑥与患者耐心沟通,分散其对穿刺所致疼痛的注意力,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⑦条件允许时,可以采用血管扩张器、超声、放射显影等方法送管。⑧若经过以上处理后仍不能送入导管,重新挑选静脉穿刺[3]。

3.2.3置管后处置插管时若出现送入导管困难,或者置管后送导管遇阻力,在经过处理后导管可到达预测位置时,不建议抽出导丝。经X线照片明确其正确位置后,再将导丝抽出,若有异常情况就可及时进行调整。

3.2.4心理护理拔出PICC管时,若患者出现紧张情绪,可引发外周血管收缩,增加送入导管阻力,增加送入导管的困难。因此,需要向患者进行良好解释,让患者明白导管一般不会与血管粘连,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送入导管时,嘱咐患者要放松,与患者沟通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若出现困难时,护士要沉着冷静,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送入管道发生的困难,以免对患者情绪产生影响,增加送入导管的难度。

4.讨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减轻穿刺痛苦的治疗手段,有着以下优势:安全方便、留置时间长、维护简便、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PICC导管毕竟属于异物,若长期留置人体内会引发各类问题出现。

本次研究分析115例患者PICC置管情况,患者分别为慢性病患者、骨折患者、胃癌、乳腺癌、胰腺癌、肠癌患者。结果表明:准确评估、挑选合适血管成为置管关键,提高操作者技术与经验也是减少置管困难并发症原因之一。所以,必须对PICC门诊护士进行培训,让其取得PICC上岗证,熟练掌握PICC导管的置管操作与维护、处理突发的意外情况能力等。我院于2012年成立了静脉输液小组,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PICC相关知识,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维护技能的同时,致力于提高患者和家属对PICC导管维护、使用和一般护理的知识,提升其对PICC的认知度与接受度,以降低或预防出现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侯庆梅,李静,杨丽华.癌症患者PICC改良送管方式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5,22(18):59-61.

[2]马小玮,石红,刘岩.PICC置管在重症监护室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6):109-111.

[3]鲁林花,孔月华,徐海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