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实践中尝试中职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6
/ 2

在生活实践中尝试中职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邢雅丽林春芳

山东省烟台风能电力学校265300

中职生处在一个发展的、未定型的时期,其可塑性较强,他们出现的种种行为大都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中职生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只要施以适当的矫治,大多会有显著的改善,而且可能会对以后有预防作用。而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如果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扬长避短,或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效能。

一、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中职学生大多住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学校应当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克服困难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咨询热线,组织各种心理或能力拓展等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把认识心理素质、成长与心理、自我完善、开发潜能等方面作为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积累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些简便实用的心理调整方法和技巧,增强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如:合理化、自我暗示、自我转移、自我升华和意志控制等,由此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适应社会。

2.开展心理教育专题讲座。心理教育讲座是针对某-时期大多数学生共同面临的心理问题所进行的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在新生入校后,可以开设“适应新环境”、“融人集体生活”等专题,使学生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尽快适应专业学习;在学生将要实习就业时开设“走向社会”、“求职就业心理”等专题,让学生在思想上早日做好准备,正确处理好进入社会后自身身份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是心理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能够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并可以对学生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心理咨询室的设计风格要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进人室内后有亲切感放松感。心理咨询老师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守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制定切实可行的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并且做好档案的详细记录,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可以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4.组织班级团队活动。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塑造良好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只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开主题班会,班主任可以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重点内容,运用心理训练、情境创设游戏、角色扮演、问题辨析等方法实现心理互助,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控、自我疏导、自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促使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是构成大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过程中,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1.父母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作为中职生的家长,要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理解他们要求独立和被尊重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的人格,经常平等地与孩子交流,给予充分的信任。由于中职学生大部分文化课成绩不好.所以社会上往往对他们存有偏见,因此,作为家长应首先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读大学并非是子女的唯-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多与孩子交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学习和就业方式。

2.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为家庭心理教育提供指导与帮助。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家长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些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常用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社区建立心理服务系统,与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发挥其功能上的主导地位与业务上的指导作用,主动与社区教育机构携手建立协作关系,协调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1.学校与所在社区的街道或居委会联合成立校外教育领导小组,经常保持联系,开展工作。例如,邀请教育专家定期到社区开展心理教育和实践活动,设立青少年聊天室,为辖区内的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心理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挖掘积极因素,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组织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如成立“青少年读书社”、开办社区“假日学校”,开展文化知识、动漫设计、网页制作、书法绘画,体育比赛等有益的学习及竞赛活动,陶冶青少年的情操,提高个人素养。

3.建立青少年社区报到制度。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所在社区报到,组织青少年开展公益性服务活动,由社区填写意见表将其表现反馈给学校,作为学校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

4.成立社区青少年帮教中心,组织对社区失学、失足和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开展心理疏导和帮教活动.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