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塔尔提甫汗1茹克娅2

塔尔提甫汗1茹克娅2

(1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内分泌科833200;2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830002)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120-02

【摘要】目的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二甲双胍或单独使用胰岛素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61例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应用胰岛素达30~40U,分2~4次皮下注射,所有患者均有使用胰岛素的适应症并且无使用二甲双胍的禁忌证,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胰岛素组(单用胰岛素治疗),B组为联合组(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时,临床常遇到需要较大剂量胰岛素控制血糖的问题和胰岛治疗后体重增加以及加重胰岛素抵抗的问题[1]。而要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应用的依从性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普遍应用的口服降糖药,能减轻体重,还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我们将在我院进行胰岛素治疗的61例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二甲双胍治疗与单纯胰岛素治疗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2009年8月~2010年9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男性33例,女性28例,年龄45~65岁;病程5~20年;排除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疾病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所有患者无使用二甲双胍的禁忌症。61例患者随机分成单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组)21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组)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FBG、BMI、糖尿病病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比较(表1)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接受糖尿病教育,饮食调节,适当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治疗,胰岛素组每天3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R或睡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联合组是在原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格华止)0.25~0.5g每日3次,直到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根据血糖的变化调整胰岛素用量至两组血糖达标稳定,所有患者均在我科随访观察2个月后复查HbAIc及BMI,并测量血压、体重,比较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x±t表示,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治疗2个月后,FBG、2hPGB、HbAIc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联合组与胰岛素组相比较FBG、2hPGB、HbAIc、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表2)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表3)

3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既有胰岛素抵抗,又有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且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贯穿于2型糖尿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2]。所以将血糖尽可能的控制在理想水平才能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为更好地控制血糖,使用胰岛素是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不敏感,需要加大胰岛素用量,这样可能加重胰岛素血症,增加体重,这种情况下,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二甲双胍属双胍类口服降糖药,对胰腺β细胞无刺激作用,其降糖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肝糖的输出,促进外周胰岛素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还可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改善肌肉、脂肪组织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内源性胰岛素活性,缓解体内的高原合成减少分解及糖原异胰岛素血症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联合组较胰岛素组下降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以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时联合二甲双胍既可以有效的改善胰岛素抵抗,又可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两者均有利于“糖毒”与“脂毒”等因素的缓解,从而有效减少血管内粥样斑块和血栓形成,防治动脉硬化性心、

参考文献

[1]胡肇衡,赵连礼.毛滕淑.合并微量白蛋白尿的非肥胖非高血压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3(21):47-48.

[2]乔平,郭小梅.马业新,等.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紊乱的关系[J].华中医学杂志,2004,28(5):312-313.

[3]邹若飞.2型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药物的选择[J].安徽医药,2005,9(12):94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