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潘思明

佛山市南海区美佳污水处理有限公司528200

摘要: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的矛盾非常突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难度也较大。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国内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形式、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策略及建议,旨在做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从而实现流域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水文循环,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问题;策略;建议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成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选择“三河三湖”(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沿线等典型流域,以“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为技术路线,陆续投入300多亿元,开展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的综合示范,以提高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管理技术水平。“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坚决向污染宣战。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发布与实施,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水环境治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环保产业从污染减排、环境修复迈入了环境大建设的阶段,而以效果为导向的流域水环境治理得到了全国自上而下的重视。

1我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形势

1.1以PPP形式为主导,综合治理成为趋势

随着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环保建设的提出,由大型水务企业以PPP模式承接一片区域甚至整个城市的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正在成为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到2017年3年,已完成及正在执行的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有94个,总投资额达2090亿元。这些PPP项目以北京、山东、海南、河南、贵州、云南、安徽、广东等地为重点市场,项目数及投资额占比分别达63.8%与60.2%。大部分流域治理PPP项目均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磋商等方式选择社会资本方。而一家牵头,几家合作成为流域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常态。

1.2河流污染整体好转,“十二五”期间改善不明显

根据环保部的统计,2015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700个国控断面中,Ⅰ类水质断面占2.7%;Ⅱ类占38.1%;Ⅲ类占31.3%;Ⅳ类占14.3%;Ⅴ类占4.7%;劣Ⅴ类占8.9%,主要集中在海河、淮河、辽河和黄河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污染还比较严重,离“十三五”要求的Ⅲ类水超过70%的占比仍有不小的距离。

1.3湖库污染治理没有大的改善

1.3.1三分之一湖库水质不达标

2015年,全国62个重点湖泊(水库)中,5个湖泊(水库)水质为Ⅰ类;13个为Ⅱ类;25个为Ⅲ类;10个为Ⅳ类;4个为Ⅴ类,5个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整体来说Ⅳ类减少,但整体上仍没有大的变化。

1.3.2四分之一湖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2015年,开展营养状态监测的61个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6个;中营养的41个;轻度富营养的12个;中度富营养的2个。

2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环境调查表面化,未追本溯源找到导致水质恶化的真正原因

流域水环境治理以可行性方案设计-施工设计-施工-运营为工作流程,环境调查是可行性方案设计的重要环节。目前,环境调查一般重点调查流域内各水质的情况以及污染负荷情况,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再结合水文、水环境的模拟来判断水环境存的问题到底是什么,然后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流域生态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包括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农村生态系统以及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三部分。其中,原始的生态系统往往保护的比较好;农村生态系统相对简单,产生的面源污染可以治理解决;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最重要,对于城市的建设等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流域水环境治理或黑臭水体治理的调查及评估往往只关注表象和水质本身,而引起水质恶化、水体黑臭、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真正原因往往被忽略”。“水环境的问题,不只是水本身的问题,城市的截污控源情况、污水处理情况、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都是影响因素”,“流域水环境问题近几年集中爆发,需要去追溯哪里出现了问题,找到这些根源,才能把水环境治理好,而这些环节在目前的流域水环境治理中往往是被忽略的。

2.2效果付费机制及标准尚不清晰

目前,流域水环境项目多数采用PPP模式,项目周期一般15-25年,但基于目标考核的收费方式及回报机制还没有得到解决。工程建设费目前一般支付50%,后期的50%通过效果付费,但是解决水环境问题,采用什么标准得到有效的付费,而政府也认可这种付费方式,同时项目也能达标,这些问题目前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依然不清晰。在目前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的参与企业中,央企、国企占大多数。“虽然大企业具有资金、人脉、管理的优势,但是流域水环境治理是个复杂的工程,南宁那考河流域治理投入200亿元,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果采用效果付费方式,可能会出现交学费的企业”,一位河道治理民营企业家讲到。流域治理是个大市场,但是效果付费的机制与标准不清晰成为目前市场发展的痛点,同时,效果付费模式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我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

3.1以治理效果为导向,催生规划设计、环境调查评估类型的企业

从目前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痛点来看,在可行性方案设计环节大企业对于可追根溯源的流域调查以及评估有需求。虽然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客户主体是地方政府,且对于前期的规划设计重视程度不同,但是承担PPP项目的央企、国企等大企业,是治理效果的负责单位,他们对于如何解决目前的痛点问题,如何在复杂的流域水环境治理中保证治理效果,如何缩短项目周期等具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如结合调查与模型对流域水质进行长期的分析和评估,是一家国企提出的明确需求。未来,流域水环境治理势必催生一批规划设计、环境调查评估类型的企业。同时,央企、国企拿下项目之后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设计、产品设施、技术支持等,这些也都需要专业公司的分包,未来也会催生一定的市场。

3.210-25年的流域水环境治理PPP模式,催生专业化的运营公司

国内目前是以PPP项目为主,周期较长,一般是10年、15年甚至25年。这就造成项目的运营期很长,可能达十几年。市场化需求推动下,未来将会催生专业的流域水环境治理运营企业,以提高治理效率。

3.3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按照统一的水环境监测规范,统一标准、统一布点、统一方法和统一发布,建设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在现有的监测站网基础上,通过升级改造,增建必要的新站网,在国家整体监测体系框架下,构建各省流域统一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省级水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各省自动监测站建设要与国家控制断面进行衔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实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投资与效用的最大化。

4建议

4.1强化流域的产业发展统筹规划

把好环境准入门槛,强化规划环评刚性约束,优化流域新增产能结构和布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引导发展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清洁生产型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严格限制增加氮磷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和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大力淘汰落后与过剩产能,坚决关停经整改仍不能达标的“散、乱、污”企业。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

4.2完善保障机制,突破资金等瓶颈制约

进一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环境保护税法相关实施细则,推进排污费改税,加大各级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市场化融资,构建“省级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

参考文献:

[1]熊春茂;张笑天;赵敏;姜俊涛;;关于生态湖泊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4年10期

[2]陈进,李青云.长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支撑体系探讨[J].人民长江,2011,(2)

[3]中国水污染趋势与治理制度[J].张晓.中国软科学.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