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呼兰河传》中的几个模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试论《呼兰河传》中的几个模糊

丁秋秋吴玉珍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呼兰河城后,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她对呼兰河人事物景的无限眷恋与对丑陋人性的冷酷批判。这部回忆录式小说有“模糊”的创作特征,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叙事视角、感情色彩和文体的迷糊等四个角度对小说的“模糊”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呼兰河传》;模糊;时代背景;叙事视角;感情色彩;文体

一、时代背景的模糊

《呼兰河传》虽然有对时代弊病的讥讽,却没有鲁迅的文章那样明显。他笔下的呼兰河城人似乎是与世隔绝的,这里的人们和发生的大小事情和那个地动山摇的时代没有太大的关联,他们在嬉笑怒骂中谱写着平凡而庄重人生。那个年代的标签与这个小城中人的琐碎日常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呼兰河传》的时代背景是模糊的,如果不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小说的创作背景,将它看作是清末时期或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北方偏僻地区人们的生活画面,并不会让人觉得牵强。

二、叙事视角的模糊

《呼兰河传》常常被读者看作萧红的自传,作者将“我”在呼兰河传的见闻写得真实自然,诚挚感人。读这本小说似乎在倾听萧红在讲述她的童年,她的视觉所及之处变成了笔下的《呼兰河传》。例如第三章,好像是对童年真实生活的回放,轻快的语言和热烈的情感是萧红作品中很罕见的。在大花园中看花蝴蝶飞舞,辨别昆虫和植物,观察花开等待黄瓜结果,绚丽的语言勾勒出萧红芬芳烂漫的童年画卷。例如在第四章中反复说“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样的语言带着作者主观真切的感受。类似的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经验视角,也叫内视角,作者就是小说主人公,她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让读者更加了解作者的生活、心理和性格,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构成接受美学。这部小说的叙事角度除了第一人称还较多涉及了传统的全知全能视角以及第三人称叙视角。全知视角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作者对呼兰河城的人事物景了然于胸,文本是有关呼兰河城的缩影,她可以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对这里的印象,塑造更多人物,叙述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和更复杂的故事。这部小说也有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痕迹,例如在刻画人物性格和客观叙事方面,作者用严肃客观的笔调揭示了人物的生命体验和还原了事件的真相。例如冯嘴歪子、小团圆媳妇、王大姐及有二伯等人物个性鲜明,形象传神。例如站在第三人称角度对小团圆媳妇的人生遭遇叙述,对呼兰河城人麻木的看客嘴脸的刻画,虽然没有过多评述,却隐含着作者对丑恶的讽刺倾向。作者自由转换的叙事视角造成叙事视角的模糊,局中人与局外人的交错叙述,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三、感情色彩的模糊

小说中“我”对呼兰河的眷恋之情或厌恶之感是模糊的。换句话说作者对呼兰河城的人与事并非明确的赞扬或也非明确的讽刺。我”在这篇文章对呼兰河这片土地是热枕的,属于很多人的放河灯、唱秧歌、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以及胡同里叫卖小吃的声音等场景使这里充满着热闹、温暖的乡土气息。七月十五呼兰河放河灯,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从黄昏一直闹到月亮出来到了中天,河灯下来就金呼呼而亮通通的,上千万观众在这里欢腾,两岸的小孩拍手跳脚,大人们则被灯光河色陶醉了。这里的唱大戏的时候大伙高高兴兴地花三天时间搭起了戏台子,做母亲的接姑娘,唤女婿,大家既能看戏又能团聚。“烛火灯光之下,一谈谈个半夜,真是非常的温暖而亲切。”属于“我”自己的乐园便是祖父的园子,在那里是主人公和祖父共同的欢乐园,在那里不仅有不开花的樱桃树还有浓浓的亲情弥漫在园中。以上种种的欢快场景是因为“我”的心中对这些是眷恋的,这些人事物景就像快乐的清风,不断地吹进“我”孤寂的童年,因此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是阳光灿烂的。然而这部小说也含着讽刺的意味,对于人性的批判含蓄而深刻。例如写小团圆媳妇和悲惨命运,写她从被迎娶到家里被婆家人捉弄、虐待,而周围的人却自作聪明出主意将她一次次折磨,反而都觉得自己是善心的,在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时还看热闹。当冯歪嘴子领着媳妇和孩子在艰难度日的时候,人们将他们当做新闻和笑料,还过来边看热闹边嘲讽。萧红讽刺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麻木不仁,可悲可笑的国民形象。眷恋和讽刺的意味在小说中是模糊的,这个北方小城的生活可以是田园牧歌式的,那里在作者的笔下有有温暖“我”童年时光的“爷爷”、有在学堂里能把先生问住的学生,有家长里短,也有人间烟火,这样的呼兰河是世外桃源式的,没有贫穷所致的焦虑,更没有战火和硝烟。这样的呼兰河“我”的脑海里和笔下是令人留恋和向往的。然而呼兰河有弥漫在空气中痛苦和对文明沙哑的呼唤。那些为愚昧和落后丧命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尊严在周围的看客眼里如同东二道街掉在大水里的一匹马,他们绝望的泪水只能让这些麻木冷漠的人群更觉刺激。这些来自呼兰河人民的寒意也渗透在“我”眷恋的呼兰河城中,不断吞噬着弱者的生命。认真读这篇小说,最初能体会“我”对呼兰河深深的眷恋,仔细回味会发现也蕴藏着“我”对生活在呼兰河城那些丑陋而冷漠人群避之不及的厌弃。

四、文体的模糊

萧红的很多作品都是比较自然流畅的,没有去严格遵守某种体裁的规定。这篇小说是文体模糊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呼兰河传》有更多小说的特征,因此被归为小说类。但是要说它是一篇纯粹的小说,也不见得正确。把《呼兰河传》当做散文去读,随便抽出一篇阅读时会发现作者就是在陈述一件事情、在表述祖父的后花园有多少植物和令“我”快乐的事物。有些篇章是写景散文,呼兰河城哪条街上有哪些奇奇怪怪的事、哪些节日又会出现相应的热闹场景。这些篇目都是很典型的散文,文章抒发了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也非常灵活,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章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却明确而集中。如也可这篇小说虽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等小说要素,但这篇文章以文章分为七章,每一章都像一篇散文,像读者叙说着萧红记忆中呼兰河的一切,人事物景都显得真切自然。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在追忆童年时代,没有过分地渲染环境和夸大事物。七章如同七篇散文,笔端行云流水地创作了一部情真意切的小说。整部小说无论是写人物还是写故事都像用创作散文的方式进行创作,但它是萧红的代表性小说,因此从严格意义来说《呼兰河传》的文体具有模糊性。

《呼兰河传》中几个模糊的艺术特色是萧红许多代表作共有的特征,本文较简略地解析了她对“模糊”创作的成功驾驭,正是不拘于常态常规的笔法让她的作品表达和抒写更加自由流畅,独具魅力。时光易老,萧红渐渐远离熟悉的呼兰河城。她思念家乡,却也排斥家乡。她所向往的不再是在荒凉的院落中等待,在寂寞中枯萎,她渴望生如夏花般的人生。可是那所谓的繁华并没有带给她预想中的幸福,当繁华脱去它华丽的外衣,剩下的也只是一片秋风带过的碎屑,所以萧红带着那颗刻满伤痕的心,在深沉的思乡时创作了这部带有萧红独特艺术魅力的小说。

参考文献

[1]茅盾.呼兰河传序[M].哈尔滨出版社,1991

[2]呼兰河传[M].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3]论呼兰河传中时间的“裂”痕[J].名作欣赏,2015.

[4]王金城.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柴扉.呼兰河传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2012(9).

[6]叶君.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李猛飞.论叙事视角的艺术功能[J].青年文学家,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