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品管圈对手术室护工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医院感染品管圈对手术室护工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

段小红杨晖王晓敏熊惠琼向诗琪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手术室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分析在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手术室护工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奇偶法将8名护工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观察组成立品管圈,找出造成其手卫生依从性差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比较两组护工在活动前后洗手依从率、手卫生认知评分以及洗手正确率的变化。结果:活动后,观察组护工手卫生依从率较活动前提升了30.77%,且观察组手卫生依从率较对照组高29.89%(P<0.05);活动后,观察组护工手卫生认知评分较活动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护工手卫生正确率从25.00%提升至了1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0.00%(P<0.05)。结论:在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工手卫生依从率,并有效提高其手卫生认知评分以及洗手正确率。

【关键词】品管圈;手术室;护工;手卫生;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039-02

由于护工整体文化程度不高,职业防护概念欠缺,加之洗手意识淡薄导致其在频繁接触患者过程中对感染认识不充分,极易发生感染,对患者对自身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品管圈(QCC)作为一种活泼的品管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中,且效果相当不错。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手术室护工开展品管圈活动,旨在分析品管圈活动对护工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并取得满意答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8名护工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与对照组(n=4),所有护工均为女性,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其中观察组年龄43~57岁,平均(54.2±3.3)岁;对照组年龄41~56岁,平均(53.6±3.4)岁。两组护工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不给予对照组护工任何干预,观察组护工开展品管圈活动。具体措施为:

1.2.1成立品管圈(QCC)。将观察组4名护工组成1个小组,选取1名圈长、1名秘书以及2名辅导员。根据需改善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圈名及活动主题。经民主投票决定以护工手卫圈为圈名,本次活动主题为提高护工手卫意识。

1.2.2提出问题,分析原因。由圈内所有成员自由发言,根据经验法找出在工作中导致自身手卫生依从性差的原因所在。经讨论,观察组最终确定洗手目的不明确、手卫生意识差、培训力度不够、无有效奖惩机制、监管不严为导致手卫生依从性差的5大主要原因。

1.2.3解决措施。结合PPT课件加强护工洗手意识教育以及手卫生知识培训,指导并示范七部洗手法;建立洗手监管机制以及有效奖惩机制。由秘书采用现场隐蔽调查方式负责记录圈内成员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后的洗手次数、洗手时间以及洗手方法等内容[2]。并根据圈内成员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惩。

1.3观察指标

(1)洗手依从率:记录护工洗手次数,并根据计算公式(洗手依从率=护工实际洗手次数/应洗手次数×100%)得出其洗手依从率;(2)手卫生认知:通过手卫生知识调查问卷,对护工手卫生认知进行评分;(3)洗手正确率:参照《WHO医疗机构卫生指南》中相关标准评估护工洗手正确与否,统计并记录其洗手正确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活动前后两组护工手卫生依从率比较

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护工手卫生依从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活动后,观察组护工手卫生依从率从55.12%提升至85.89%,且观察组护工手卫生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医务工作人员尤其是护工,其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重要媒介[3]。护工在日常工作中,与患者接触频繁而密切,其双手携带的病菌量可想而知。加之其活动范围广,自我防护意识不足,手部清洁卫生若不彻底或可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严重威胁自身健康的同时对患者康复造成不良影响[4]。因此,为减少医院感染发生,加强护工洗手依从性迫在眉睫。

品管圈(QCC)作为一个持续质量改善小组,旨在提高效率和质量。圈员参与性强,自主性强,且工作内容相似,工作性质互补或相近,具有集思广益、合作进取等优点[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成立品管圈后,圈内护工积极性高,参与性强,确定了护工手卫圈的圈名,分析并找出了导致自身洗手依从性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圈内护工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和教育,提高了护工的手卫生意识;针对圈内护工建立监管机制及奖惩机制,提高了护工注重手卫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表1显示,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观察组护工洗手依从率仅为55.12%,活动后,观察组护工洗手依从率提升至了85.89%,比未参与品管圈活动的对照组护工洗手依从率高了29.89%。提示在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工洗手依从率。这与胡燕[6]等在相关研究中的研究结果一致。

熊罗乐[7]等在相关资料中提到,在医院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仅可提高团队凝聚力,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还能有效提高其工作能力,使工作质量保持在一个高标准层面上。本次研究结果中表2显示,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观察组护工手卫生认知评分较低,活动后观察组护工手卫生认知评分得到显著提高;活动前,观察组护工洗手正确率仅为25.00%,活动后观察组护工洗手正确率提升至100%,且活动后观察组护工洗手正确率较对照组多出50%。提示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有效加强护工手卫生认知,并显著提高护工洗手正确率。

综上所述,在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工洗手依从性,加强其对手卫生的认知,并提高洗手正确率,推广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张魏玲,谢艳萍.探讨品管圈对手术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管理[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4,206(13):00206-00206.

[2]刘朝晖,张陶,林映荷.品管圈在口腔修复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5,36(12):1753-1756.

[3]李文红,莫蓓蓉,杨华露,等.品管圈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5):1368-1370.

[4]成燕,杨薇,侯章梅,等.应用品管圈提高神经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1):852-856.

[5]张静.品管圈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7):71-73.

[6]胡燕,刘尧红,吴天凤.品管圈在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6):2537-2539.

[7]熊罗乐,王晓燕,荣晓莲.品管圈在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