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儿应激性高血糖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危重病儿应激性高血糖临床分析

管云

管云(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儿科848400)

【中图分类号】R7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5-0048-02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儿应激性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2例危重患儿入院后立即采用静脉血测血糖,此后均用微量血糖仪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血糖浓度在7.0~15mmol/L时死亡3例,病死率4.5%,(3/67)占死亡病例的16.67%(3/18)血糖浓度在15~20mmol/L,5例,病死率25%,(5/20)占死亡病例的27.77%(5/18),血糖浓度>20mmol/L10例,(10/15)病死率66.67%,占死亡病例的55.56%(10/18)显示血糖值越高其预后越差,血糖增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一致。说明血糖>15mmol/L时提示病情危险和预后不良。危重患儿入院时血糖值明显高于正常患儿,且病死率与高血糖密切相关,血糖越高其预后越差。结论高血糖是反映危重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指标之一。

【关键词】危重患儿应激性高血糖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102例危重患儿的血糖进行测定,其中男60例,女42例;年龄~1岁53例,~3岁33例,~6岁12例,~14岁4例;原发疾病中重症肺炎45例,感染性休克或败血症24例,颅内感染14例,重度营养不良5例,急性中毒3例,颅内出血5例,溺水3例,癫痫持续状态3例、死亡18例。血糖程度上,血糖≥7.0mmol/L22例,~15mmol/L45例,~20mmol/L20例≥20mmol/L15例

1.2方法患儿入院前均无输糖史,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测血糖,此后均用微量血糖仪采末梢血作为标本于治疗期间进行动态监测。

2结果

2.1与器官功能衰竭的关系1个器官功能衰竭42例,血糖均值为11.5mmol/L;2个器官功能衰竭28例,血糖均值为15.3mmol/L;3个器官功能衰竭18例,血糖均值为18.1mmol/L;4个及以上器官功能衰竭14例,血糖均值为24.3mmol/L。结果提示器官功能衰竭的数量越多,即病情越重,其血糖值越高。

2.2与转归的关系在我院收治的102例危重患儿中发现血糖增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一致,危重病患儿入院时血糖值高于正常患儿,死亡病例血糖值明显高于恢复病例,血糖浓度在7.0~15mmol/L时死亡3例,病死率4.5%,(3/67)占死亡病例的16.67%(3/18)血糖浓度在15~20mmol/L,5例,病死率25%,(5/20)占死亡病例的27.77%(5/18),血糖浓度>20mmol/L10例,(10/15)病死率66.67%,占死亡病例的55.56%(10/18)显示血糖值越高其预后越差,血糖增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一致,。说明血糖>15mmol/L时提示病情危险和预后不良。

3讨论

危重患儿在感染、缺氧、低有效循环血容量、酸中毒等因素刺激下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应激反应,以协助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但严重的损伤和刺激因素所导致的过度应激反应,会加剧机体的代谢紊乱,高血糖即为其表现之一,其产生机制主要是创伤、感染、缺氧、休克等应激原的突发强烈刺激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致儿茶酚胺、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解代谢激素分泌增多,这些激素除直接刺激糖原分解,糖异生增加外,还通过不同途径拮抗胰岛素的生物效应。此外,在这些应激原的强烈刺激下,胰岛素受体数目及受体最大特异结合率可受其影响而降低,此外,胰岛素水平虽高,但因靶细胞受体障碍而达不到预期的胰岛素生物效应,这种胰岛素拮抗机制最终导致了血糖的升高[1]。

病情危重,功能衰竭的器官数目越多,血糖升高越明显,预后亦越差,重症患儿血糖虽高,但不能被组织细胞充分利用,造成细胞外高糖和细胞内能量缺乏,甚至发生高渗血症,高渗利尿造成严重细胞内脱水,导致意识障碍、抽搐、中枢性高热、中枢神经损伤,并可有严重的脱水、酸中毒。本组显示:血糖越高病情越重;器官功能衰竭数量越多血糖则越高,如1个器官功能衰竭时血糖均值为11.5mmol/L,4个器官功能衰竭时血糖均值24.3mmol/L。本组血糖<15mmol/L者病死率为4.5%;血糖>20mmol/L者则达66.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提示病情越重,血糖升高越明显,随着血糖升高,病死率也增加,危重患儿血糖浓度与病情危重程度呈正相关,说明血糖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血糖变化可作为儿科ICU常规判断病情和预后的辅助指标,故动态监测血糖对掌握病情、预测预后十分重要。当血糖>15mmol/L时,常提示预后凶险。

危重症患儿在积极救治原发病的同时,认识并处理高血糖是PICU中成功救治及救治后避免后遗损害的重要环节。以往只重视心、脑、肺、肝、肾的功能状态,大多忽略了高血糖对组织器官的损害。危重状态下的高血糖多为一过性,随着病情缓解,炎症反应减轻,胰岛素靶器官细胞受体康复,胰岛素拮抗激素下降,常随应激原的解除以及外围组织胰岛素拮抗的改善而逐渐缓解。处理原则为积极根治原发病和严格控制外源性葡萄糖的输入[2],在危急抢救和心肺复苏过程中,尤其在无血糖监测情况下,更应少用或不用葡萄糖液,经上述处理血糖仍持续升高并超过15mmol/L者,可考虑试行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但需严密监测血糖浓度以防低血糖和反跳性脑水肿的发生。此外,有学者发现应激性高血糖患儿以后有可能发展为1型糖尿病。因而,对高血糖危重患儿除积极处理外,还需作长期随访。因此,在诊治危重患儿疾病时,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应激性高血糖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许峰,卢仲毅.危重患儿的高糖性高渗血症.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1):650-651.

[2]董声焕.现代儿科危重症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62.

[3]游锦安.危重患儿应激性高血糖临床意义[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2):129.

[4]李敏.危重病人的应激性高血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