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0
/ 2

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研究

谢心玲王玉敏

山东元鸿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0

摘要:新农村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乡村地区建设,如何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乡村住区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改变目前乡村住区的景观面貌,及延续乡土景观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住区景观;空间营造;景观规划设计

1.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

乡村住区景观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主要由乡村住区空间形态、乡村建筑形态以及乡村环境等构成。乡村住区景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乡村住区景观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即人们对其特征和形象的认识与了解,也就是视觉所感受到的环境物质形态;其次是除了物质形态层面外,乡村住区景观还包括了精神文化层面,也就是乡村居民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1.2乡村住区景观构成要素

它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长期以来,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物质与非物质两种类型要素,物质要素根据其形成模式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及人工要素,非物质要素主要为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结晶。

自然要素是乡村住区的景观基底,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及动植物等,各要素不仅是乡村住区生态景观的构成要素,而且,对乡村住区景观的构成有不同的作用,乡村住区景观的总体特征,是通过各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工要素,是人类为生活及生产而建设的事物,包括:乡村住区空间形态、建筑物、道路、公共场所及住区周边的农业生产用地。

非物质要素,作为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体现乡村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表现为与他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民俗、宗教语言等。

2.发展乡村住区景观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大多数的乡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乡村住区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客观地看,有些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同时,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给乡村地区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影响了乡村住区景观面貌,在这样的情况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乡村住区景观的发展之路。

3.山东中部地区乡村住区景观现状分析

3.1现状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将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山东各地乡村住区景观建设活动,如,青岛地区开展的百村环境整治及绿色村庄建设,再如,直至目前,还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乡村住区的景观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住区的景观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乡村住区整体建设的滞后,导致问题突出。

3.2成因分析

山东中部地区乡村住区,由于整体建设滞后,导致整体住区景观环境仍表现为没落的面貌,景观效果欠佳。景观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规划或规划滞后,快速城市化对乡村地区的冲击,以及乡村地区各项设施的薄弱等,使得乡村住区景观效果欠佳。

4.案例――山东大张村景观规划设计

4.1山东大张村景观建设现状

大张村现状景观同山东中部其他地区相似,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也进行过相关建设,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村民对住区内景观建设的关注不够,导致住区景观建设无人问津;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管理不善,导致住区内原有的景观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甚至于遭到破坏;科学系统规划的缺失,使景观建设缺乏依据,导致住区内出现局部景观亮点,但又存在与住区整体景观不协调的矛盾;原有乡土景观受城市化影响正在逐渐消失,新的景观元素逐渐出现。

4.2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4.2.1行为活动空间景观

(1)道路景观

保存住区传统肌理关系,线形构成上以平滑曲线为主、直线为辅,体现传统乡村村落蜿蜒曲折的道路景观空间,还可增加住区内景观的层次性;路面铺装根据道路等级推荐采用不同铺装形式;完善照明、排水、景观节点等附属设施;加强村内道路绿化,主干道结合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带、庭院围墙外绿化和道路绿化形成村内林荫道系统。

(2)公共活动空间景观

广场的设计上基于其功能出发共包括三个方面,集会功能,场地以硬质铺装为主,休息功能,场地以绿化、休憩设施为主,运动功能,运动设施的设置,基于乡村广场的特点,三种场地布置形式可相互协调,没有确定的界限,同时在设计时考虑老年人及儿童活动对场地的需求。

公共建筑景观集中布置于住区中心。规划公共建筑根据其不同使用性质,首先,确定其体量、色彩,建筑形式与规划住宅形式统一,采用硬山坡屋顶式,其它参照上述建筑设计要点。在公共建筑的布局上,结合周边住宅,对广场、绿地等形成围和,减轻冬季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同时在公共建筑中设置相应活动设施,满足村民室内活动的需求。

4.2.2整体空间景观格局营造

点:住区中心建筑及公共活动场地等景观节点,包括,住区中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办公建筑等景观区。同时,集中设置的办公设施、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及绿地也形成了住区的中心,是住区景观的最为核心区域。

线:住区内道路等线形元素形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河流水域景观、防护绿地景观等。同时,中部东西向主要道路在住区内,具有视觉走廊及串联景观节点的双重作用,构成住区内一条主要景观轴线,中部南北向道路次之。

面:村庄内居住组团景观,包括住宅景观、庭院景观、住宅群体景观,是住区整体景观面貌的核心内容和外在表现。

环:周边对住区形成环绕的景观,主要为住区周边农业景观及水体。水体景观是山东大张村重要的景观元素构成,农业景观则突出了本地区的地域特点,同时也给村庄景观定下基调。

4.2.3居住空间景观营造

(1)建筑形式结合地方情况,在原有民居形式基础上,进行材料及建筑形式的更新,利用新式墙体材料美化建筑外观,同时在原有民居的特点上进行改进,整体形式遵循当地民居建筑的结构粗壮,外表朴实的特征;其次,在建筑的个体层次上加强尺度和比例的掌握、材料的选择、色彩景观的提升和保温措施的应用,使之与传统乡土建筑在风格上达到统一,同时在功能上更加完善。

(2)住宅布局在对保持传统的独院式住宅布置形式,再以独院式住宅为单位整体形成联排式住宅。独居形式并不适合冬季寒冷的气候,因此联排式的住宅形式可以起到抵御风寒的效果。在采用联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日照间距的要求及建筑的朝向。

(3)在住宅的布局上,应充分结合本村平原地形特点,采取集中式布局形式,同时,在各居住片区内预留场地,形成公共空间,在建筑层数的布置上,采取单层与双层以组团为单位错落布置,丰富住区整体景观风貌,使住区的轮廓更加具有特色。

(4)建筑色彩采用加强色彩设计的手法,如,屋顶可以红色、蓝色调为主,增加色彩的鲜明度,外立面墙采用浅淡颜色,提升亮度并与屋顶色彩相协调,窗框则可采用蓝色、黄色等鲜亮色调,在改善冬季景观的同时,从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角度,愉悦村民的心情,促进邻里和谐相处,增加对家乡的归属感。

(5)应用生态化节能措施,应对冬季寒冷的气候,同时,立足于目前的经济水平,力求做到“高效、经济、可行”,力争以最少的开支达到最满意最舒适的效果。

(6)庭院空间景观在布局方面上结合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提供多种方案,供村民选择。绿化方面,根据本地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庭院空间设计绿色蔬菜、花卉等绿色植物的种植区,既可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又可改善宅前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郭瑞坤.城乡新风貌:美国篇[J].空间杂志,1999(117):37-39.

[2]江益彰.农村空间研究[OL].[2003-10-18].http://home.省略.tw/archman106/index.htm.

[3]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