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卢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3

简析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卢斌

卢斌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

1建筑工程中的后浇带施工的概念

由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在成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收缩情况与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这样的裂缝对于建筑质量损伤十分严重,还有可能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后浇带的设置就是为了防止这一裂缝的产生。后浇带可以在建筑的基础底板,立面墙,结构梁等位置,后浇带是一条临时的施工缝,在施工后期要进行填补。后浇带将建筑结构进行了临时性的分割,等待建筑主体成型与热胀冷缩完全完成之后,再进行后浇带施工。

2后浇带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性

后浇带技术可以将由于温差造成施工结构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收缩,同时,对于混凝土结构浇筑也有一定的作用。后浇施工技术是与温度,气候有一定联系。如果温度发生变化,就会在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中出现温度应力,应力会对会对建筑物提带来影响。部分情况下,运用混凝土进行建筑物施工时,会新出现裂缝。因此,混凝土在构建之前,需要将温度给施工带来的影响。考虑到施工范围内,需要预先留出裂缝,同时,还需要限制后浇带施工时间,施工人员需要在固定时间范围内来完成对于后浇带的浇筑多方面的工作,保证能所要构建的建筑的完整。对后浇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就需要对后浇带的整体问题与以后浇带的基础设计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设置。由于部分高层结构建筑物的基础设计、高层建筑与裙房结构并不是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对建筑物地基产生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有些时候,还需要将建筑工程中的后浇带分开,对于间距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前,需要提前了解裙房工程的基础强度,对其进行审核检查,还需要计算连接之后建筑整体结构在后期产生的结构应力,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的稳定性能不受到影响。

3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注意原则

3.1后浇带的实效性

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混凝土在固化中,存在内外温差,此种强烈的拉力会导致施工裂缝出现,只有运用后浇带施工处理关键技术,才能保证工程整体的美观性,加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通过实践发现后浇带有三种常见的应用类型:①后浇温度带。此种方式能够防止混凝土因为温差问题出现施工裂缝,保证施工中混凝土可以自由伸缩。②后浇沉降带。此种方式一般都是针对高层建筑物来讲,高层建筑由裙房与主体一同构成,在具体建设中,一定要预留裂缝,需要对这两个差异较大的结构进行整合,一般状况下,需在主体施工完以后展开,要特别注重的是需掌握好时间,当完成1/2的沉降量以后,此时就能应用后浇带施工处理关键技术进行浇筑,可以有效连接两个差异较大的结构,构成整体建筑。③后浇收缩带。在房建施工中,混凝土收缩易致使建筑发生形变,影响整体结构,此时需要应用此种方式,能够切实防止不良影响出现。

3.2后浇带设计原则

在建筑施工中,因为建筑结构的重力作用,会导致基础工程发生沉降,这便需要合理设计后浇带,让高层建筑、裙房等形成有机整体。后浇带设计需依据标准规范展开,考虑抵抗应力与释放应力需求,需要展开科学且全面的设计。在后浇带设计之前,务必要得到对应数据,将裙房结构与基础强度数值推算出来,通过此数据,将建筑结构的内部应力计算出来。当明确了地基沉降量之后,需要将后浇带的具体时间计算出来,保证浇筑效果。

4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探究

4.1施工时间的选择

想要如期保质的完成后浇带施工,施工时间的选择与控制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混凝土构造施工中,由于其收缩性问题的发生时间在60d以内,因此后浇带施工时间的选取直接影响到其应用效果的发挥程度。针对施工工艺的差异性,相关人员应当使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后浇带施工时间的确定。例如,在裙楼或高层建筑的施工中,在进行后浇带施工时间的确定时,需要在检查建筑的沉降情况后完成。要确保其施工在建筑沉降后展开。同时,为了保证后浇带能够在建筑施工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相关人员还需要完成后浇带施工期限的确定。此时,要结合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建设状况等完成确定。通常情况下,这一时间应控制在2个月之内。

4.2后浇带施工的技术准备

在后浇带施工前,相关人员需要完成充足的技术准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确定时间、材料以及现场状况等,保证设计与规范的吻合程度。同时,还需要完成施工后对功能有效性的预测,并完成核对记录。在确定施工具体方案时,需要结合后浇带的不同位置、实际功能需求、现场情况等,完成满足设计规范、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编制。为了确保后浇带施工的质量,应当对施工技术人员展开书面形式的技术交底,包括施工各个阶段的注意事项、质量要求、细部构造等。另外,相关人员要熟悉后浇带的施工工艺标准、设计图纸、相关技术规程等,并对其配筋、位置等展开了解,在确定所有内容的可行性,并完成技术完善,保证后浇带施工的质量。

4.3后浇带施工材料的确定

为了保证后浇带施工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并包含施工材料的高质量。一般情况下,后浇带施工需要的材料及其规格如下:中埋式止水钢板宜用3mm×400mm的折形钢板条;钢丝网宜采用密目钢丝网和30×30型钢丝网,且需要两种钢丝网配套使用;后浇带的砂子应使用中砂,其含泥量低于3.0%,泥块含量低于1.0%;遇水膨胀止水条可以使用10000mm×20mm×10mm、10000mm×30mm×l0mm、5000mm×30mm×20mm等几种规格;后浇带混凝土施工中使用的碎石必须要结合后浇带的钢筋密度完成确定,通常为5~31.5mm,此时,含泥量要低于1.0%,泥块含量低于0.5%。同时,还要控制后浇带的施工材料达到以下质量标准:粉煤灰必须控制在Ⅱ级以上;砂子需要使用河砂或山砂,严禁使用海砂,且检验结果必须符合JGJ52-92标准;外加剂必须使用合格一等品;止水带的表面严禁存在缺胶、开裂等缺陷,中心孔偏心应当小于管状断面厚度的1/3。

4.4施工间距与施工宽度

后浇带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宽度与间距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为工程建筑的安全稳定性做好保障。对于具有很高高度的建筑物,如果发现在埋设过程中有应力钢筋,由于这个位置的钢筋不能切断,就需要合理设置具有大跨度的后浇带,等到后浇带完成之后,在对钢筋进行必要的切割,切割之后进行焊接工作,减少后浇带出现异常情况。一般来说,后浇带的宽度需要设置在7m,然后根据开发部来明确后浇带间距的设置。如果建工程建设的位置比较炎热或者是潮湿时,需要根据气候适当的将间距减少。如果施工工队所处的区域天气干旱或者是寒冷,就需要根据施工要求适当的将建筑工程后浇带的施工间距加大。

4.5垂直浇筑施工技术

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施工人员将将混凝土调整为初凝状态,也就是说在完成搅拌工作之后,需要经混凝土进行科学检测,检测混凝土的状态是否符合施工要求,等到混凝土达到初凝标准之后,就需要清理混凝土,清理混凝土使用的水的压力功能,保证混凝土的骨料露出后,将露出表面的杂质进行全面清理,清理需要采用的材料是钢丝网。在对粗糙的后浇带清理过程中,需要用高压水来冲洗。清理过后,再去处理施工缝。施工缝在处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运用垂直浇筑的方法来进行施工。模板的拆除需要根据施工情况来进行拆除,在对表面进行处理时,可以选择施工凿毛的方法来进行。

4.6混凝土施工

在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中,混凝土施工作为基础施工,是其他施工的重要前提。因此,施工单位要给予混凝土施工足够的重视,做好混凝土施工作业,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只有做好当前的作业,才能够为后续其他施工顺利进行。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混凝土施工要点、以及施工流程,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时间,当后浇带混凝土达到施工标准并经过验收合格后,才能够进行后续其他部分施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控制其沉降问题,将沉降反应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同时还需要做好其细节方面的处理,对浇筑裂缝进行及时处理,并运用单层钢板网对后浇带两侧位置进行隔断处理。在后浇带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中心地带的温度,尽可能的降低控制到最低,使其达到施工的标准,而两侧温度需要控制到最高。在处理混凝土裂缝时,必须提前清理掉松散的浮浆,而后在进行相关接缝操作,同时将钢筋架设在缝隙当中,以此来达到加固的效果,进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4.7模板施工

在后浇带施工过程中,模板施工作为关键环节,其施工质量严重影响着整个后浇带的施工质量。而后浇带模板施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即梁板施工、墙板施工、以及基础底板施工。在进行基础底板施工时,有助于实现收网口与混凝土的结合,以此来形成基础底板结构。此外,施工单位要想实现对接缝进行很好的处理,达到良好的接缝效果,就需要对底板结构浇筑混凝土,充分发挥粘力与抗剪力的作用,实现上述目标。而快易收口网的运用,不但能够取得理想的应用效果,而且还有助于降低压力影响,实现了对混凝土表面裂缝的合理控制。

4.8钢筋施工

在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过程中,除了混凝土施工与模板施工以外,钢筋施工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单位要提高对钢筋施工的重视程度。在实际的钢筋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按照钢筋施工工艺开展相关作业,切勿出现操作的随意性,而影响着整个钢筋施工的质量。只有充分保证各个施工环节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才能够保证后浇带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合理的钢筋施工方法,对于提高后浇带模板的整体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钢筋施工中使用的原材料为直径超过16cm的梁筋、墙柱筋。同时采取螺纹方式对当前这些钢筋进行连接,对于特殊位置而言,施工单位可选择搭接或者焊接方式进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钢筋结构的稳定性。

5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后浇带技术应用水平的策略

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后浇带技术要点的明确,应重视其应用水平的提升,运用有效地策略进行科学应对。具体包括:第一,控制好后浇带技术应用过程,对其在建筑工程结构稳定性提高方面的应用效果加以评估,及时处理相应的影响因素,使得这类技术的应用水平在建筑工程施工方面得到逐渐提升;第二,加大后浇带技术应用方面的理论研究力度,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获取应用价值良好的研究成果,从而提升该技术的应用水平,降低建筑结构问题发生率。

结束语:后浇带操作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被普遍运用到建筑施工过程中,自身不具备替代性。实际操作时,需要保证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材料、施工力度、浇筑时间,针对建筑工程的具体位置,合理运用后浇带施工技术,缓和建筑工程的裂缝和不均匀沉降,提高建筑工程性能,增强其使用寿命,保证建筑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旦,徐宏新.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J].建材与装饰,2019(16):6-7.

[2]王鸿玲.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J].民营科技,2018(12):146.

[3]梁昌春.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20):86-88.

[4]范志恒.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的相关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15):14-15.

[5]黄卫国.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8(15):21-22.

[6]武伟谦.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7):174-176.

[7]汪光喜.浅析后浇带施工方法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7,43(02):174-175.

[8]乔振刚,高玲.谈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7,43(02):105-106.

[9]姚香耀.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6(07):96+100.

[10]魏光伟.浅谈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门窗,2014(0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