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3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进展

杨艳

杨艳

(六安市金安妇幼保健院237009)

【摘要】阐述极低体重儿的定义、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判断标准,综述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关键词】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喂养不耐受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149-02

【Keywords】prematureinfantsverylowbirthweighteFeedingintolerancneonatalcare

极低体重早产儿(Verylowbirthweightinfants,VLBWI)是指出生体重儿<1500g早产儿[1]。为了使VLBWI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提高存活率及存活质量,本文将VIBWI喂养不耐受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保证早产儿摄入足够的营养,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现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护理干预

1.1喂养时间

喂养时间过早肠内营养往往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食道返流、吸人性肺炎、呕吐、腹胀,喂养不当造成呼吸暂停等情况,但早期经口喂养可促进胃肠机能的启动激素的形成、消化酶的分泌。过晚喂养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不耐受的危险性越大[2]。或早产儿于产后12h内开始喂养,有围生期窒息、病情危重超低出生体重儿可延迟喂养24~48h。

1.2乳类的选择

1.2.1母乳

VLBWI母乳中蛋白质含量高,有利于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的需求。母乳中的激素、肽类、糖蛋白、氨基酸对小肠的成熟起一定的作用,早产儿母乳中含感染丰富的分泌型IgA和干扰素,有助于保护早产儿防御。

1.2.2早产儿配方乳

当母乳不足或母亲患有疾病不能哺乳时,可选用早产儿配方奶,而不能用足月配方奶,因为早产儿配方奶保留了母乳的优点,补充母乳对早产儿营养需求的不足。因此,王丹华[3]认为适合出生体重<2000g早产儿的乳类是母乳+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配方奶,

1.3喂养方式

1.3.1十二指肠喂养何广荣[4]等认为早产儿应用十二指肠喂养,为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提供了肠内营养治疗技术,早期接受肠道喂养的极低体重儿较少发生低血糖、脱水、高胆红素血症、氮质血症及发热,也使早产儿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与经肠道摄入钙有关。较鼻饲管喂养的进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增加,体重增长快,同时解决了腹胀、胃潴留、胃食道返溜误吸、呼吸暂停感染等等问题,是一种适合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喂养方法。

1.3.2早期微量口服喂养根据患儿吞咽速度一滴一滴进行的,不存在吮吸、吞咽动作不协调引的误起吸,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早期滴服喂养,可通过反复刺激,使觅食、吮吸及吞咽反射得到强化,锻炼了患儿的吮吸力及吞咽功能,可以大大缩短到喂养达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因此,早期微量是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喂养问题成为提高存活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5]。

1.3.3输液泵间歇鼻胃管输注喂养采用输液泵持续鼻饲喂养2h,肠腔缓慢接受胃肠营养,克服推注法喂养中推注量和压力的变异,不易引起急性胃扩张及反流。间歇2h后,可以进胃肠道运动功能成熟,增加了肠蠕动的强度及规律性,降低喂养不耐受比例[6]。

1.4非营养性吸吮

在采用胃管喂养的同时给予安慰奶头吸吮,每次鼻饲前15min,用无孔奶嘴刺激患儿吸吮。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刺激口腔粘膜感觉神经末梢,增加迷走神经活性,进而促进胃容受性扩张,提高胃收缩力,刺激促胃液素、胃动素分泌,增加促进胃排空,刺激胃肠道的发育和成熟,在不增加能量摄取的情况下使生长加速,有利于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7]

1.5腹部抚触

通过触觉感觉器将息传感觉信到中枢神经系统,再由中枢神经系统下传信息,兴奋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兴奋可使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加,使食物吸收力增强,同时腹部抚触可促进肠蠕动,使肠内容物停留时间缩短促进胎便排出,减轻腹胀,间接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8]。

1.6人工通便

对行鼻饲喂养早产儿早期采取人工通便措施,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分泌,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在早产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有重要意义。该方法简便、易行,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9]。

1.7“鸟巢”式护理

传统的仰卧位早产儿易产生不安全感,易烦躁,对刺激耐受性差,从而影响患儿吸吮及营养吸收。鸟巢式卧位可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促进早产儿喂食量的消化,减少胃残余及返流,体重增加较快[10]。

1.8头高脚低斜坡式俯卧位

早产儿平时采取头高脚低斜坡位呈15-20°,喂奶后30分钟采取头部抬高15°的俯卧位,胃残留、腹胀、呕吐的发生减少,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俯卧位VLBWI,能量消耗低,有利于消化吸收,既有效防止患儿肢体活动少,能量消耗低,有利于消化吸收[11]。

1.9头高右侧卧位

VLBWI由于解剖生理特点,胃呈水平位,量小,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痉挛,极易溢奶及胃食管反流。通过改变卧位,可明显改善早产儿的消化功能,防止生理性体重下降和维持正常体重增长。

1.10改变NICU不良的环境刺激

1.10.1避免噪音刺激

噪音导致早产儿交感神经受影响,不利于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说话轻柔走动轻柔,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门,避免敲击暖箱等。

1.10.2避免光线的刺激

应用箱外覆盖一块深色的被单或配戴黑眼罩,减少光线刺激。提供周期变化的光线,可促进睡眠,减少肢体活动,促进喂食,增加体重[12]。

1.10.3有效缓解疼痛刺激

在NICU环境中,疼痛刺激引起哭闹、溢奶、呕吐、腹胀等消极反应。研究表明[13],有效减轻由操作引起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

1.10.4音乐喂养促进作用

在喂养过程中,给予轻缓舒适的音乐,VLBWI患儿喂养耐受性提高,音乐能减少烦燥情绪,减少哭闹,患儿喂养耐受性提高[14]。

1.11综合护理流程

郑丹丹[15]等认为综合护理流程干预较好。即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护理中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这4种护理干预方法的叠加作用能更好地提高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的耐受性,效果显著,能更快地缩短胃管留置的时间,减少静脉营养的时间。使早产低质量儿尽快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缩短早产低体质为量儿住院时间,

1.12药物治疗干预

1.12.1小剂量红霉素红霉素对全胃肠道均有促动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效应:①促进食管收缩,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②促进胃窦收缩,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功能协调性;③诱导移行复合运动,促进结肠运动及胆囊收缩。小剂量红霉素5mg/(kg?d),低浓度Img/ml能促进胃窦、十二指肠功能的协调性,诱导胃肠道移动复合运动。缩短呕吐、腹胀、呛咳等胃肠不耐受时间,减少胃潴留及鼻饲时间,促进胃肠功能的建立,降低胃肠等消化系统并发症[16]。

1.12.2吗丁啉VLBWI在喂奶前半小时鼻饲或口服多潘立酮以增加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同时用宝乐安以促进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利于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7]。

1.12.3微生态制剂酪酸菌微生态制剂酪酸菌能加速肠黏膜上皮细胞生长和促进早产儿肠道发育成熟、分泌;消化酶,有助于早产儿消化吸收,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陈艳娟等[18]研究显示,口服微生态制剂的早产儿其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2、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近些年来有不少专业人士做出不少努力,研究不少方法,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措施应个体化,VLBWI的喂养质量是提高其存活率,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关键,也是我们护理VLBWI长期探索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9),102.

[2]刘克战,王朝海,姚健宏,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胃肠道喂养,2008,37,6-7.

[3]王丹华,早产儿肠内营养新概念[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3):174一177.

[4]何广荣,十二指肠喂养技术治疗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天津护理)),2008,16(6),321-322.

[5]高妹花,马改翠,刘翠霞,王学君,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滴服喂养,河北医药,2008,30(5),723-724.

[6]潘燕峰,刘超,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临床观察,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4),423-424.

[7]廖耀玲,陈英.刘玲伶.两种喂养方式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研究.2010,8(6):1607-1608.

[8]凌惠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A):50-51.

[9]靳瑞花,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54-56.

[10]孙鸿燕,董文斌,张连玉,熊安芳,卢佑英,人工通便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ChinJObstetGynecolPediatr(ElectronEd),2010,6(3).

[11]汪微,贺越,护干预对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30(11),1393-1394.

[12]吴小华,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护理干预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11),802-803.

[13]蔡荣英,陈秀捞,郑丽绚,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7),2179-2181.

[14]蔡荣英,陈秀捞.非营养性吸吮与眼罩遮光对危重早产儿早期喂养的影响[J1.护理学报,2009,8(3):49—50.

[15]庞琼,廖永生,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胃养不耐受的护理分析,泸州医学院学报,2008,316),688-689.

[16]郑丹丹,吴曙粤,汪莉,唐小燕,兰卫华,李红,综合护理干预对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儿科学报2010,17(9).

[17]丁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53例疗效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119-120.

[18]孙艳,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TODAYNURSE,September,2011,9,62-63.

[19]陈艳娟,谢润华,余文霞,等.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4):儿0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