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握住你的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我想握住你的手

杜惠芹

——浅谈诗歌鉴赏的方法

江苏徐州市贾汪区汴塘中心中学杜惠芹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透过字缝,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与文化的脉搏。如何握住诗词鉴赏的手,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知人论世

诗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的生活经历不可避免地与作品发生联系。理解作品大多要联系作家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即知人论世。因此,在诗词教学开始前,要引导学生查阅诗人和诗词创作背景的有关材料,让学生在情感上拉近与诗人、诗词的距离。如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前,先了解万古愁心的李清照是在已历国破、家亡、丧夫、文物散失后第二年作词《武陵春》,便不难体会词人无法抑制的满腹忧愁,无限悲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辛弃疾被弹劾罢官赋闲家居,赋给友人陈同甫的壮词,就能更深刻理解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却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爱国诗人陆游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抒写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难酬的激愤及“中原北望气如山”,“镜中衰鬂已先斑”的愤懑与感慨。由此可见,教师要加大对这方面知识的引导,使学生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才可洞察诗人心。

二、以题统文

题目是文章也是诗词的眼睛,它必然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所写的内容。故在阅读诗词的时候,必须留心题目,要注意思考分析题目所传达的信息,注意把握题目与诗词内容间的关系,不失为理解诗意的一种好方法。如学习《梦游天老吟留别》时紧扣“梦”字,“梦园——梦境——梦吟”结构简洁,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清晰。由现实转梦境,再由梦境回现实,标志清晰。

再如杜甫《望岳》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远望泰山绵延、高大之景。颔联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神奇秀丽、高耸挺拔。颈联是近看之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由静转动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山腹何等深远之景;尾联是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表现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三、熟读精思

诗歌鉴赏切忌只究词句忽略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们的意境。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是对鉴赏诗词的要求。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诗词教学开始之前,要讲解一些诗词朗诵方面的常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在读中感悟诗词的意境,最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因为好的诗词不仅具有文句排列的形式美,而且还有节奏音韵的和谐美,从而创造出文、理、情并茂的诗词意境美。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鉴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得一字,尽得风流”。极言一字传神之功效,所以我们在鉴赏古诗中可重点理解某些字眼,从“字眼”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四、把握具象

情感是抽象的,抽象的情感必须借助于形象才可具象。诗歌鉴赏中,指导学生从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具象入手,感悟诗外之诗,词外之词是诗歌鉴赏必走之路。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诗词意象,体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里纠结的入世与出世情怀,思乡念祖的意识形态。

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归去”、“又恐”“、不胜寒”、“何似”,准确说明作者在“退”、“进”、“仕”、“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教学时抓住“神话中月的具象”,“现实中月圆缺的现象”,体察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恶宦海风涛,揭示人生理念的诗情。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感到单调凄凉的秋景和作者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我们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就要从寻找意象入手。“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九种意象的累加凝练而并不简陋,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又如,余光中的《乡愁》抓住“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单纯的意象,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就使诗中丰富复杂的感情跃然纸上,将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诗词创作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诗词的教学也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诗词教学就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作品中的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并走进作品中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从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而联想和想象便是“登堂入室”的一把钥匙。借助它,学习者便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美好的遐想和情思,我们的思维便可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并循景入境,“再现”“再造”诗词的情境,走入诗词的天地。

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情境进行联想。比如杜甫的“一览众山小”,写的是登上泰山的感受,学生没有登过泰山,但是有登上过其他的超高层建筑的体验,照样能体会那种居高望远、万物入胸的境界;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如温庭钧的《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斜晖脉脉水悠悠”、虽一字未写女子容貌,却可知得卿本佳人,想象到她的妆容美、情态美、眼神美,皆因依托文本。这几笔描绘,一个望眼欲穿的柔美女子便浮现在我们面前。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借助多种媒体组合也能更好的领略意境。放些古调雅韵方面的音乐,或者制成动画,激发想象等。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副精妙的画面!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上述是我对诗词鉴赏的几点探讨与实践。只要我们握住鉴赏诗歌的手,从知人论世、以题统文、熟读精思、把握具象入手,整体感知,局部玩味,多读、多想、多归纳,就可以在诗歌鉴赏方面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