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黄利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黄利嫦

黄利嫦

湖南省蓝山县中心医院湖南蓝山425800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检测中CT联合MRI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别考察单纯CT、单纯MRI、CT联合MRI检查的分期结果准确性。结果:42例患者病理分期情况为Ⅲa期9例、Ⅲb期10例、Ⅲc期12例、Ⅳ期11例,与手术病理相比,CT联合MRI扫描结果中Ⅲb期高估1例,Ⅳ期低估1例,准确率为95.23%,明显高于单纯CT(66.67%,28/42)及单纯MRI(69.05%,29/42)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MRI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应用上,准确率明显高于单存CT、MIR检查,能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分期依据。

【关键词】CT;MRI;晚期子宫内膜癌;联合检查

子宫内膜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属于女性常见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致死率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发病率则仅次于宫颈癌位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子宫内膜癌的病发率在近几年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产生严重威胁,子宫内膜癌的及早诊断及术前正确的分期对于临床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2]。为了探讨该CT与MRI联合治疗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析中的应用,我院对2015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62.23±5.26)岁,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疼痛及阴道出血等并发症。前期诊断综合得出患者病理具体情况:子宫内膜样癌16例,透明细胞癌8例,混合癌7例,浆液性腺癌6例,腺临癌3例,癌肉瘤2例。

1.2方法

CT扫描: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横断位平扫工作,然后进行矢状位与冠状位的扫描,扫描工作从患者的髂骨的上缘部位向耻骨的下缘部分进行,并对患者注射对比剂25s及60s,进行双期增强扫描。分期标准为:Ⅱb期,累及患者子宫,宫颈明显增粗;Ⅲa期,患者子宫体积明显增大,子宫内膜厚度达到20mm以上,且左右不对称;Ⅲb期,患者的引导受累,阴道壁出现肿块;Ⅲc期,患者子宫中淋巴结发生转移,且淋巴结直径大于1cm;Ⅳ期,患者瘤组织侵犯膀胱壁或者直肠,远处器官出现形状不规则的肿胀物。

MRI扫描:使用西门子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检查,NRI序列分为:横断位自旋回波T1W1,横断位、冠状位与矢状位自旋回波T2WI,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先平扫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的方式,并向检测对象注射对比剂,采集MRI序列。判定标准为:Ⅱb期,宫颈显微间质发出肿瘤信号,Ⅲa期,基层外缘出现连续性的中断,子宫轮廓呈现不规则或不完整形态;Ⅲb期,阴道受累,阴道信号出现间断性的消失;Ⅲc期,患者子宫中淋巴结发生转移,且淋巴结直径大于1cm,Ⅲd期,低信号带出现中断,远处器官出现不规则的肿胀物。

CT联合MRI扫描:将CT与MRI的扫描图像联合起来进行观察,同时依据CT与MRI的分组依据,患者宫腔与内膜的情况判定以MRI扫描图像为主,周围淋巴结与器官侵犯以CT扫描图像为主。

1.3评价方法

观察CT、MRI和CT联合MRI检查收集到的患者子宫内膜癌分期情况,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2例患者病理分期情况为Ⅲa期9例、Ⅲb期10例、Ⅲc期12例、Ⅳ期11例,与手术病理相比,CT联合MRI扫描结果中Ⅲb期高估1例,Ⅳ期低估1例,准确率为95.23%,明显高于单纯CT(66.67%,28/42)及单纯MRI(69.05%,29/42)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CT、MRI、CT联合MRI分期结果(n)

3讨论

据统计我国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相比率于宫颈癌相对较低,而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要远高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统一,多数学者认为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有两种,一种是在无孕酮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子宫内膜由于增生性改变而发生的癌变;另一种可能与基因变异有关,多见于绝经后的老年人[3]。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道流血为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病症,因此子宫内膜癌应与阴道流血和各种疾病鉴别,以免耽误治疗[4]。子宫内膜癌临床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目的为手术-病理分期,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浸润程度以及盆腹腔淋巴转移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术前的诊断及分期检查会对手术治疗效果及其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子宫内膜癌的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十分重要[5]。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中病发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该病的晚期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因而及早的对该病进行诊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6]。在子宫内膜癌的检查检测中,CT扫描对患者肌层的浸润程度有限,但是对淋巴结与病情转移方向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CT增强扫描利用现代检测技术,采取薄层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提供了淋巴结与转移方向的具体信息,并且增强扫描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利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的方式能够获得患者子宫内膜癌的病变情况及延伸范围,同时也能观察周围受侵犯器官的基本情况。子宫内膜癌的CT表现出子宫出现不同情况的体积增大,增强后无明显的子宫机能强化,可见子宫腔内无填充性的物质,对子宫内膜进行测定,发现子宫腔出现乳头状、半球性等突起,当累积至宫颈时,使宫颈变粗,直至坏死。MRI扫描则能够从任意方向进行成像,并对肿瘤大小、分布情况及周围组织器官[5]的情况进行完整显示,MRI丰富的成像序列与不同的技术使得该方法能够对患者宫腔与内膜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使用CT联合MRI检查晚期子宫内膜癌,分期结果与患者病理分期相比,只有2例患者的分期被错估,准确率高达95.23%,而单纯用CT与单纯MRI的准确率分别为66.67%与69.05%,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因为CT联合MRI检查整合了CT对患者癌变情况及扩散器官情况显示优势及MRI对患者宫颈与内膜分析准确的优势,将其应用与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凌,龙小武,郝敬军.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6),3092-3094.

[2]曾茗,张海燕,宋鹏.子宫内膜癌的CT与MR/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杂志,2015,13(09).93-95.

[3]马蔚,李建军.B超CT与MRI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前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安徽医学,2015,36(09),1124-1127.

[4]青月,贾振伟,朱艳霞,刘胜辉,许军成.彩超、CT和动态增强MRI用于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的价值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8).137-138.

[5]窦斌,李兆蕾.CT联合MR]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价值分析与效果观察[J].中国CT和M1KI杂志,2016,14(04),107-109.

[6]唐勇军.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J].影像技术.2013,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