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中的情感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小巷深处》中的情感教学

刘兴发

广西河池市巴马县第一初级中学刘兴发

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最难以实施的是情感教学。文学是人学,人学必然要牵扯到人的感情,所以语文教学无法与人的情感割舍,若摒弃情感来进行语文教学,那就是舍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当代作家林莉的作品《小巷深处》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被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材选用。这篇课文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很容易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因为它写出了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切情感体验。因此本文对于农村孩子的情感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小巷深处》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母爱的误解,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深沉无私的母爱。初一年级的学生有很多是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亲到离家较远的学校来学习,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是寄宿生。初次离家,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

要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我认为需要经过以下几步:

一、品味细节,感悟母爱

印度作家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当今许多学生之所以漠视亲情,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亲情。真爱它总是无声的,它总是蕴含在具体的行动之中,它总要外化于一定的对象之上,总是让人不易察觉的。本文就是选取了盲母爱女的许多细节,表达了母爱的无私。这些细节看似平平淡淡,让不懂事的女儿难以体会到母爱,进而冷落母亲,离开母亲。这样的心历路程,与学生相近。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活细节,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无声的爱,从而爱自己的父母,尊重理解孝敬自己的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些细节大致有:

1.在别人不愿收养我这个“黑不溜秋”的姑娘的时候,英姨以她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并且是“麻利地收了小摊,”“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英姨的这些动作与他人对比,显得热心。

2.别人说“我”“黑不溜秋,眉不是眉,眼不是眼”的时候,她翻了脸,“待在那人家门前,足足骂了半天”。可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从未这样泼过。为了“我”她改变了性格,足见母爱之深。

3.“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因“我”的到来,给盲眼英姨带来了新的希望,她因此而搬家,对“我”这样一个弃婴,在她生命中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丑女,每天搀着一个盲姨娘从小巷深处缓缓地走到巷口”。在读者心里展现了一幅母女相依为命的动人情景,也彰显了童稚的纯真——对母亲,对家的爱。

4.“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道出了母亲为了这个家,所付出的艰辛,形象深刻隽永。而我却被盲母贯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母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风历雨,永不褪色的。

5.“我”受了表扬,她逢人便拿来夸耀,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我”的一点进步,对母亲是多么的重要,简直就是她的精神支柱。而“我”却开始“长大”了,开始沉默,开始厌恶“我”的家,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我”的这些表现,母亲早已察觉,“我”也已看出她心中为此而深深地落寞,但母亲的外表却依旧是满面春风。母爱无私,母爱大于任何痛苦,淹没了任何痛苦。

6.“我”考上了重点中学,“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我”虽不孝,可母爱仍在“我”的身上延续着。当“我”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母亲此时心里的痛苦已达极至,她知道,也许女儿可能要永远离开她了,可她仍要去厨房为“我”弄点好吃的,此时的母亲,心中当是多么凄凉,可爱女儿的心不变,爱已成为她的本能!

7.在中学的三年,“母亲果然遵守诺言”,可“我”每月营养品及生活费却如时给人送来。三年快结束了,当“我”再看见母亲时,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可想而知,母亲这三年为了“我”可以说是油尽灯枯。当“我”知道这一切以后,“我”也真正长大了,“‘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这里,作者为我们铺设了一幕感人的母女相依场面。使我们更能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这些蕴含深沉母爱的细节,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并努力让母爱触动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寻找契机,表达母爱

好的作品,总是能让读者勾起对生活的关照。学生通过以上的品读后,老师应主动为学生构建回味生活的桥梁。主要方法有:

首先,师者垂范。

在教学中,老师不只是引导者,也应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与学生一起品读文章的过程中,老师不妨也回顾母亲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我在教学时,曾这样讲述我的记忆:

“我读高中时,家里有五个兄妹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我母亲为了能供我们兄妹上学,一个人常年在木薯地里种木薯卖,她一年除了买供我们上学必须的东西外,没有钱给我们买其他任何东西。高二时的一天,她到学校来看我。当我到校门口见她时,只见她脚上衣上沾满了泥巴,苍老的手上提着一个锈迹斑斑的小铁桶。她见了我便说:‘我给你煮几个木薯粑送来’。我看见那桶里装了半桶汤圆似的木薯粉捏成的在清水里煮过的木薯疙瘩。我在同学们异样的目光中接过了母亲送来的东西,匆匆离开了母亲……”

我母亲为我送来的木薯粑虽很寒酸且不卫生,但却包含着母亲对我的牵挂与关爱。而我当时在同学们面前接见那样脏兮兮的母亲时,也是很难为情的,多年后,我回想起来,深深地觉得当时自己是多么幼稚!

学生喜欢听老师的故事,老师在这样适当的时候向学生表白自己的心绪,自然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沉浸于母爱的回味中。

其次,生生互谈。

品完文章,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很多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老师可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讲述各自的母爱故事。在交谈中,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加深了对母爱的理解。

3.让心灵存盘

有声语言是流动的,瞬间即逝,所以还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回味用文字的形式保存起来。可留在日记本上,也可以写在QQ空间中,还可以记在自己的博客里。总之形式不拘,不给学生以压力,让学生自觉地表达,感受表达的乐趣,也同时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付出真情,报答母爱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用健康的情感侵染着学生的行动。老师在上完这篇文章以后,可以布置寄宿的学生双休日回家去为父母亲做一些事情,细细品味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体会其中包含的爱。非寄宿生当天就可以完成这一过程。情感的释放,并非就这一种而已,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父母对自己的爱。老师应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引导要点到为止,应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四、持之以恒,让爱永存

情绪的不稳定性,是七年级学生心理上的显著特点。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爱母情绪,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指向性地激活教学内容中相近的情感因素,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对以前教学中的情感训练内容加以巩固,使之永不褪色。如在教学初二年级下册的《背影》时(语文版教材),可以让学生重温“旧梦”,看看自己以前写过的日记,谈谈经过一年后对亲情的新理解。另外在教学时也可以从现实寻找新近发生的与文本中情感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来激起学生对往日情感的温习。比如我曾组织学生对我们这里的一个学生因为与男友分手而自杀的事例进行讨论,分析她的这种举动给父母带来的伤害有多大。分析完后,还组织学生亲自到那位学生家去探望她的父母,倾听他们讲述对女儿死亡后的感受,回来写成日记。通过这种活动,好多学生都在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生活中他们的一言一行,有了更多的理性!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总之,通过本文的情感教学,要让学生深深明白“世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让他们感恩母亲,健康成长,努力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