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

白付成

桂林市兴安中学白付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疑问,这对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有很大的作用。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上实践,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看法。

一、设疑于课堂开头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可以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印度商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想因此而奖励他,于是把他请到王宫,对他说:“我现在要奖励你,在我王宫里金银珠宝应有尽有,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任你说。”这位商人说:“尊敬的陛下,非常感谢您的厚爱,您的金银珠宝我都不想要,我只想要一些小麦,回家帮助我那贫穷的乡亲们。”国王说:“那很简单,随便你说要多少。”商人说:“尊敬的陛下,我发明的国际象棋里有六十四个格子,您只要帮我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里放两粒小麦,第三个格子里放四粒小麦,第四个格子里放八粒小麦,依此类推,直至放到这六十四个格子就可以了。”国王听了后,连同大臣们一起都觉得这要求太简单了,都笑这位商人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于是叫士兵们去抬了一筐小麦来,没过多久,这一筐小麦就放满了三十多格,于是国王又叫士兵去挑了几担小麦来,可还没填几格,小麦又不够用了,此时,国王及他身边的大臣们都感到很惊讶。你们知道国王及大臣们为什么感到惊讶吗?因为他们发现,他们永远满足不了这位商人的这一点点“小”要求。同学们,让老师告诉你们吧,用填满这六十四格的小麦,可以供当时的全世界人民吃上五百年!学生听了后都感到很诧异,都想知道为什么,想知道这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由此引入今天要讲的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二、设疑于课堂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例如在讲《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这一节时,在课堂结尾处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两个问题:1.在实数的运算中,乘法满足结合率,即(ab)c=a(bc),那么,在向量乘法的运算中,是否还成立呢?2.在实数中,若,在向量的运算中,这一结论是否还成立呢?先由学生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出答案,当学生对老师给出的答案感到不可思异时,我们就可以说“欲知道理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设疑于易出错之处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在学习分式不等式的解法时,可以这样设计疑问:

.

不同的解法出现不同的结果,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谁对谁错呢?由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解法:

.

四、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重点或难点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果我们能以设疑的方式设置一些题目,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消除学生的疲劳,增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数列的极限时,可设置这样一道习题:

.

.

由此设疑:解法一与解法二,谁对谁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