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浅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孙凤平彭庆红

浅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荆州市高级技工学校(434100)孙凤平彭庆红

摘要: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逆反心理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疏导克服

中图分类号:C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4

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好顶撞老师的学生,老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老师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这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主观因素。这主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引起的。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心理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较大,做事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走向极端。另外,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导致他们去追逐的同时对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效仿;这就与比较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观念产生冲突,他们对老师、家长的劝说、批评看成是“管、卡、压”,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管理者、教育者的对立面,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及时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2、客观因素。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的心理压力过重。中学时期是人一生中吸取知识最多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于是学校、老师、家长、对这段时间的重视程度被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并且因此也都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而其中压力最大的是学生,因为他们年纪小,承受能力差,于是有些学生在这种不堪重负的高压之下,便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再就是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方式强硬,都会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和逆反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而在这种心里的支配下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二、学生逆反心里的表现形式

分析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以下几种形式: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所以做事往往容易出格。

2、好奇心理。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浓厚的神秘色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总是批评,后进学生就可能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自以为是。

三、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由逆反心理支配的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四、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

对于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为逆反心理,学校、家长应该理性应对,将逆反心理要引导到适度的范围,不要把逆反心理引向极端,更不要把的行为引向极端。明确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掌握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对我们舒导学生逆反心理有了策略和方法。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闪光点”。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老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当我们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2、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老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应学会理解学生,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3、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的。对他们的错误要给予理解,不要一味地指责、批评,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

4、老师和家长应加强自身学习。避免老师和家长由于知识不足、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造成与孩子的对抗心理。同时,老师与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5、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意愿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老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更多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努力、博大宽容、热心友善的心态和性格,使他们走入正常的人生轨道。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只要我们老师认真探索原因,找出其思想根源,然后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一个良好的心态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心态的培养,靠老师、家长等多方面的配合,靠外界的良好条件,更靠自身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