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采取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采取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

张艳艳1张秀华2

(1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注射室福建厦门361000;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危重症患者采取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急救的64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2例,给予A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进行干预,给予B组患者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进行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B组患者的急救时间短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高于A组(96.88%>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低于B组(81.25%<9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能够缩短急救时间,提高其急救成功率与总满意率,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患者;整体性;急救护理;效果

前言

急诊科是每一个医院重要的科室,该科室收治的患者都具有情况危及、病情严重、要及时抢救的特点[1-2]。若是急诊科中的某一个环节因疏忽大意出现了差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可危及其生命安全[3]。因此,为了能提高急诊重症患者的急救率,挽回患者的生命,该文以我院收治的64例急诊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其护理干预。经研究分析得出,患者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干预的效果更佳,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急救的64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与B组,各32例。其中A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有13例;年龄最小为20岁,年龄最大77岁,平均年龄(49.17±3.51)岁;该组患者中有严重创伤9例,心脑血管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其中B组中男性有18例,女性有14例;年龄最小为21岁,年龄最大76岁,平均年龄(49.26±3.28)岁;该组患者中有严重创伤8例,心脑血管疾病17例,呼吸系统疾病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A组患者施行常规急救护理进行干预,其主要包括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配合手术医师进行抢救等。

1.2.2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

对B组患者施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进行干预,具体做法如下:

(1)入院前的抢救措施:急诊科要随时联络抢救人员,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疾病类型等具体情况,为分诊做好准备。在转运期间急诊科人员要认真核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等具体资料,为抢救节约时间。

(2)入院时的分诊工作: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急救床位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来安排,并快速为其准备好氧气、推车、急救所需的药品及相关器材等。当患者到达医院后对其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危重症患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重症患者,其主要有心肌梗塞、多发性骨折等表现;另一类是危急患者,其主要由于大量出血导致患者发生昏迷、休克,或是呼吸骤停、严重床身等表现。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类型做好分诊工作。

(3)入院后的急救措施:给予患者吸氧措施,并为其建立静脉通道,严格配合手术医师对其进行救治。在救治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状况,要立即汇报手术医师,及时做相应处理。当患者手术完成后,将其送回病房,整个过程中有急诊科相关人员陪同,以确保及时为患者提供药品、器械等,抢救工作能顺利进行。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A组与B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急救成功率。并以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让A组与B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90分及以上;满意为60~89分;不满意为6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时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应以()表示,并采用t对其进行比较,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值进行比较,若比较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组与B组患者急救时间、急救成功率对比

A组患者的急救时间为30~42min,平均急救时间(35.12±3.16)min;急救成功率81.25%。B组患者的急救时间为19~25min,平均抢救时间(21.36±2.13)min,急救成功率为96.88%。从以上数据可知,A组患者的急救时间长于B组,急救成功率低于B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B组与A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A组与B组患者的总满意率分别为81.25%与93.75%,对比可知,两组之间的差异率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见表1:

表1A组与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注:与A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危重症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因此,急诊危及重症的抢救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被被顺利抢救[4]。为了能提高急诊危及重症的抢救质量,提高患者的抢救率,本次研究以收治的64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32例)与B组(32例),采用常规急救护理与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分别对A组与B组患者进行干预。常规急救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该护理方法缺规范性,不能有效提高抢救的质量[5]。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主要是从入院前抢救措施、分诊工作,入院后的急救措施来开展全程护理工作。通过入院前的抢救措施为分诊工作节约了时间,利于分诊工作的开展;而通过患者入院时分诊工作,可在其转运期间为其做好充分的救治准备工作;通过入院后的急救措施,能快速为患者开展救治,且还可及时应对急救过程中的异常状况。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为急救节约了时间,失误得到减少,使抢救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患者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较好,不仅能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与A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能够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质量,应予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燕平.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1):58-59.

[2]王曼.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4):276.

[3]姚云.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0):229-230.

[4]李秀纯.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6,29(17):187-188.

[5]戴慧余,蔡婵纯,杨双燕.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12):1678-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