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戏曲艺术,要从娃娃抓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振兴戏曲艺术,要从娃娃抓起

艾芳

艾芳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翻开中国艺术发展的宏伟画卷,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戏曲艺术在历史长河里的重要地位。中国戏曲诞生于两千多年期,比现存的影视剧、话剧、歌剧艺术的发展史,都要悠久漫长的多。可以说人类进入高度文明的开始,就是戏曲艺术诞生的开始。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多彩纷呈,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也独具风采,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剧目以及脍炙人口的唱段代代流传。婉转动人的《西厢记》,唯美传奇的《牡丹亭》,让人潸然泪下的《窦娥冤》,斗智斗勇的《沙家浜》,更别说人人争颂的包公戏系列、个个赞扬的杨家将系列,反映人伦美德的《五女拜寿》《屠夫状元》《卷席筒》《打金枝》等等等等。著名的舞台大师们,风采不属于任何一个当今的巨星。梅兰芳的万千仪态,折服了不分国界的芸芸众生。只要有华人的地方,你就能听得到锣鼓点,听得到动人的吟唱。戏曲,娱乐着亿万炎黄子孙。

近几十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贯通,科技手段的日益发达,娱乐形式向多元化、多彩化发展。流行音乐大行其道,影视艺术空前繁盛,就连纯西方的芭蕾、歌、舞、音乐剧也都占据了一席之地,相比之下,发展了几千年的戏曲艺术,由于节奏较慢,表演程式化、舞台表现力有限等问题,发展的脚步缓慢了起来,甚者可以说是在倒退。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愿看到的。可喜的是,一大批传统艺术文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积极担负起了戏曲文化的振兴大任,积极创新,把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艺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众所周知的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不仅荣获了中国电视栏目大奖,还走出了国门,让更多的人们一起享受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著名豫剧戏曲艺术大师常香玉的孙女小香玉创办的戏曲学校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戏曲人才。同时我国已逐渐形成的学科规范、教材科学、教程制度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训体系,更使中国戏曲的发展充满希望。

但是,应当看到,振兴中国戏曲艺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戏曲艺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表演体系,有着严格、独特的综合表现方法,要求演员唱、念、做、打俱行,手、眼、身、法、步皆佳。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戏曲艺术的特点。在传统的梨园行里,没有谁能走任何捷径,像现在的影视或歌唱演员一样,凭着一首歌或一部电影便迅速走红。所以,要想把真正振兴中国戏曲艺术,必须从娃娃抓起,扎实的做好梯队建设,这已经是当代戏曲艺术家们公认的现实情况。

根据孩子的特点,我认为在戏曲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寓教于乐

众所周知,戏曲演员的初期是着重于基本功的训练。虽然孩子的身体在发育期,比较柔软,具有更大的可塑性,但韧带拉伸训练和各种软硬毯子功、圆场等,既枯燥乏味又劳累艰苦,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难长久坚持下去的。教师要注意课程编排,充分抓住孩子们争强好胜、喜欢赞扬的特点,组织游戏性、比赛性的训练,采用多肯定,树榜样的方法,提高孩子们的练功兴趣。在指导中耐心、细心,及时发现孩子情绪的变化,快速加以调节。曲目学习时,要循序渐进,先教一些难度较低,趣味较强的小曲目,如“小放牛”,“报花名”等,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因材施教

戏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戏曲演员。戏曲艺术对演员的角色有着严格的要求,生、旦、净、丑、末,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表演基础时,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区别教育。唱腔好的孩子可以主攻青衣、生角等,武术功底高的可以主攻武行,身体灵活、面部表情丰富的,可以引导孩子向丑行发展。所谓:术有专攻。只有找到孩子擅长的一面,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快的提高。当然,孩子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狠抓知识教育

当下戏曲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只重视专业,而忽略了文化课程的教育。其实戏曲文化是一种十分高雅的艺术形式。唱词文雅简练,优美婉转,特别是传统剧目中的一些唱段,完全可以媲美名家诗词。比如著名的《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反二黄散板】: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飞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千行。再比如《沙家浜》中阿庆嫂的著名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词曲洗练,寓意深刻。如果孩子们文化课缺失严重,即使经过了十年八年的磨练,基本功样样出彩,却因为不能理解唱词含义,一味的鹦鹉学舌,难以完全的表达演绎作品的内涵,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作为一名演员,其实他们的表演还是一种再创作,我们要注意孩的理解力和宽广的知识面,他们在未来的表演中才能游刃有余。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周星驰主演的《喜剧之王》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我是一名演员”。周星驰塑造的心怀星梦的小角色,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演员”,并且在一名不文的生活里,还珍藏着一本《一个演员的修养》的书。这觉不是一种“阿Q精神”,作为一名演员,时刻都要注意积累生活,尽管在戏曲表演中,很多动作身段是非常程式化的,“上马”、“下楼”、“关门”“推窗”,一招一式都有固定的要求,但是艺术尽管高于生活,却永远来自于生活,没有生活积累的“比葫芦画瓢”是无法感染观众的。而且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戏曲文化的在继承的基础上已有了不断的创新。我们不仅要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还要让孩子多看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文艺、影视、歌舞、书籍——充分汲取各种艺术形式的精华,才能让自己的表满更丰满更真实。我们总是难忘大师们的儒雅谦和,其实那正是他们丰富内涵的流露。

“育人先育德”,我们要的不仅是一个舞台上的大师,我们更希望孩子们成为生活中的“德者”“智者”。除了日常教学工作、生活中的正确教育,我们也要善于引导孩子们从文艺作品,特别是戏曲作品中得到启迪,如《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杨门女将》等等,剧目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既能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们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又对孩子们进行了生动的人生观教育。

著名的豫剧大师常香玉留下了一句令我们所有戏曲工作者振聋发聩的四个字:“戏比天大”。戏曲艺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艺术瑰宝之一,把它传承和发扬下去,是我们每一个戏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