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士与患儿家长有效交流的护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儿科护士与患儿家长有效交流的护理探讨

汪彩枝

(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士与患儿家长有效交流的护理。方法:2016年开展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为实验组,2015年未开展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未对照组,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比治疗效果,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效果,增强护理质量,改善患者满意度,适合临床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儿科护士;患儿家长;沟通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304-02

儿科护理的主要人群为0~14岁的儿童,因为病儿表达功能与理解程度不强,大多数无法准确诉说自身对疾病的感受,同时害怕治疗,无法接受治疗与护理干预,严重时可发生不良事件[1]。现针对2016年开展儿科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我科开展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为实验组,2015年我科未开展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为对照组,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所有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情况等常规资料,以及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等,差异不大,具临床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儿选择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方法,主要包括:

1.2.1形成优质的首要印象儿科护理人员和病儿家长首次交流时,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采取温柔友好的表达方式,积极与患儿家长进行交流,不但显示出对病儿的尊重,同时还可增强家长对护理人员的理解与信任,进而形成优质的首要印象[2]。须重视4个方面:(1)自我介绍:主动告知病儿家长自己的姓名与职责;(2)按照病儿家长的年龄与性别,应用合适的称呼;(3)告知护理内容;告知其科室的环境,病室器械的应用,饮食搭配以及探视看护制度等;(4)保持良好的外在形象:仪表,行为,表情等外在形象对良好的首要印象的构成具有密切关系。

1.2.2移情也就是说转换考虑,从病儿的角度出发,同情病儿家长的感受,给予理解。病儿入院后。家长会焦虑,尤其为病情严重时,家长极易冲动,急躁,对于周边的环境十分敏感,护理人员的表达方式与行为一旦出现失误,则可刺激家长,导致其产生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以病儿的家长为出发点,思考问题。为家长介绍病儿的情况时,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通过温柔耐心的表达方式,此外,对病儿进行有关的护理干预时,尽量操作轻柔,进而获得病儿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有利于进行交流。

1.2.3确定交流目的护理人云第一次和病儿交流时,良好的首要形象为形成和谐护患模式的重要步骤。第一应注意仪表,语言,行为,之后进行自我介绍,解除病儿与家长的距离感,赢得其信任。小儿为一类特殊的人群,不仅与病儿进行沟通,更重要的为何其家长进行沟通,家长在涉及孩子的情况会尽可能详细说明,因此,护理人员应明确交流的目的以及内容,采取的方法,防止偏题。

1.2.4加强情感沟通护理人员与病儿进行交流时,应表示出对其的关心与爱护,病儿家长渴望患儿能够获得护士的关心和照护,因此,护士应对于家长的焦急,害怕,紧张的情绪给予安抚,为病儿着想,解决问题,尽可能满足其合理的要求。给予精神的支持与安慰。若病儿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轻缓,语言温柔,拔针时,将胶布淋湿,慢慢撕掉,禁止因为工作量大,把胶布在头发上直接撕掉,在各项操作过程中,应显示出对病儿的照顾与呵护,家长也会表示出尊重与信任[3]。

1.2.5尊重待人进行护理干预时,不论病儿与家长来自农村还是城市,职业,家庭情况,均须给予一样的尊重与照料。

1.2.6耐心倾听与病儿与家长进行交流时,保持良好的态度,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注视对方,确保其感受到真诚。交流过程中,采取点头,笑容等体现耐心倾听。促使病儿父母提出其问题与需求,进而得知其需要的资料,进而取得沟通的效果。尽可能别打断病儿父母说话,禁止随便说话,不然损害病儿与家长的自尊心。

1.2.7沟通的方式

(1)语言沟通: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包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字。护理实践中沟通的主要方式是交谈,它是信息、情感交流的过程,语言要求清晰、规范,使用礼貌用语。文明礼貌用语是护患间进行交谈的一条准则,它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衡量护士文明修养程度和修养水平的标准。语言还应该是亲切、美好的。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美好的言语不仅使人听了心情愉快,感到亲切温暖,而且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2)非语言沟通:①面带微笑接待患儿及家长是进行沟通的第一步,入院后第一面对的就是护士,真诚而自然的微笑可使消除患儿及家长的陌生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缩短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在微笑中创造出愉悦的、安全的、可信赖的氛围。②还要学会倾听如:目光平视患儿及家长,用点头、微笑等非语言信息表示你的理解和赞许。用心倾听,不仅表达对患者的关心,还表达了对话题的兴趣,以鼓励患儿及家长继续说下去。

1.2.8护患纠纷时,保持良好的态度护理服务过程中,不论护理服务多么幼稚,病儿父母总会出现不满情况,例费用高,效果不明显,静脉穿刺失误等。一旦出现以上现象,尽可能将纠纷解除。一旦矛盾激化时,禁止争锋相对,等家长情绪稳定后,安排专人进行处理。现代医学属于一种生物—社会—心理的医疗方式。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不仅需增强职业技能,同时需认知到构建和谐的护患模式的必要性。语言表达为一种技术,同时也为构建良好护患模式的关键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4]。众所周知:嫌弃的语言让人感到屈辱,责备的语言使人厌烦,而温柔的语言使人欣慰,坚定的语言使人镇静与信任。通过熟练语言沟通方法,进而和病儿与家长进行及时的交流,可以增强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显著降低或防止出现不良事件。

1.3疗效的判定

对护患交流进行考察与对比,科室专门设计一个考察护理的工作满意度的表格,调查患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含有一项是由护理部制定的统一的护理质量于安全标准,以及进行有关的护理服务给予判定,另一项为护理人员自己护士对其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表。

1.4?数据分析

选用SSPOS.13进行统计学处理,实施t检验,以P<0.05为准,说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通过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情况,实验组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详见表。

3.讨论

儿科护理人员应积极与病儿父母进行沟通,掌握患儿的情况,详细掌握病儿的生理,心理情况。进行儿科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科学的交流方法,禁止采用不良的交流方式,确保家长能够感受到温暖,呵护与关心,获得精神的安慰,心理的满足,进而主动接受护理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干预,促进病儿早日康复[5]。该报告中,针对患儿开展有效的交流服务护理,能够形成和谐的护患模式,能够改善护理工作质量,同时保证护理人员了解儿科护理工作的必要性,显示其工作价值。说明了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能够增强患儿父母的信任度与护理满意度,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早日康复,适合临床的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瑞玉,陈明月.浅谈儿科护患沟通论[J].临床医药实践,2016.18(26):2069-2070.

[2]包海燕.护理中有效沟通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电子期刊,2016.18(14)1733-1734.

[3]林伟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5,(4):34.

[4]陈华明.儿科护士如何与患儿沟通,中华现代儿科学[J].2016,12(12):11-44.

[5]张光环,王敏.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2016,32(3):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