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我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张海晖

(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盐城224100)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参考。方法:以2018年1月—2018年6月为时限,择取我院567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回顾性调查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点评用药医嘱,汇总点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合理性。结果:567例患者中,围术期未使用抗菌药物328例(57.85%),抗菌药物治疗性使用82例(9.17%),预防性使用157例(27.69%)。患者共计447例用药合理,合理率78.84%,120例用药不合理,不合理率21.16%,不合理类型包括无指征用药、选药不当、术前未用术后用、术后疗程超24小时等。结论:我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较为突出,建议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及药学干预,以提高药物使用规范性与合理性,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

【关键词】手术;I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319-02

抗菌药物能有效防治细菌性感染,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能够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并预防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对保证手术疗效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形式较为严峻,大量广普抗菌药物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影响用药疗效与安全,这一点在I类切口手术中体现明显[1]。文章现以我院近年I类切口手术患者为例,分析探讨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2018年6月为时限,择取我院567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包括1月113例、2月62例、3月115例、4月94例、5月97例、6月86例,患者临床资料均齐全。入选病例中,男289例,女278例;年龄22~89岁,平均(53.17±16.23)岁;经血管介入诊断163例,乳腺疾病手术147例,腹股沟疝修补术104例,甲状腺疾病手术43例,开颅血肿清除术40例,关节镜检查术37例,髋关节置换术21例,肾切除术12例。

1.2方法

搜集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药典》、《新编药物学》、药品说明书等标准,点评用药医嘱,汇总点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统计。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567例患者中,围术期未使用抗菌药物328例(57.85%),使用239例(42.15%),包括治疗性用药82例(14.46%)、预防性用药157例(27.69%),详见表1。

表1不同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

3.讨论

依据位置与周围组织洁净情况不同,手术切口可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与指征存在差异,成为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2]。未进入炎症区域与空腔脏器的手术切口或闭合性创伤切口称I类切口,也叫清洁切口或无菌切口,数据统计感染率仅为1%[3],因此,以此类切口进行手术的患者,除合并感染性疾病治疗用药外,其余不普遍予以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时间长、范围大,或涉及重要脏器、有异物植入、患者高龄、合并免疫缺陷等感染高危手术或一旦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时才酌情用药[4]。

本研究回顾性调研我院近半年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显示239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42.15%,其中157例预防用药,构成比27.69%。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2012年)相关标准,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5],本研究中,该院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比例符合标准,但已邻近上限。而且,通过对抗菌药物用药医嘱进行点评,发现不合理用药120例,共计不合理频次138次,构成比达21.16%,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无用药指征预防性使用是该院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最典型的问题,对于无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原则上不应予以预防用抗菌药物。选药不当表现为腹股沟疝修补术用药头孢西丁,关节镜检查应用头孢唑肟,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头孢地嗪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I类切口有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征者,建议选择一、二代头孢,并且于术前0.5~1h使用,预防总疗程不应超过24h[6],因此,术前未用术后用、术后疗程超24小时均不合理。此外,溶媒不当、给药剂量与频次不当在该院抗菌药物围术期使用中也可见。

由此可见,我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较为突出,导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开具抗菌药物的临床医师非药学专业,对药品药理、药性及合理使用欠熟识,而药房药品调剂前处方审核受环境干扰、时间短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限制。对此,建议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一方面,加强临床药学干预,促进药学与医学相融合,例如:设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保证患者在正确时机结构正确治疗,减少无指征用药及不合理抗菌药物使用;另一方面,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药品调剂流程,强化处方审核与点评制度,以更好的为患者用药设一道安全屏障,从而提高用药合理性,保障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欣.某三级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2018,22(10):2022-2026.

[2]马燕,张长平.2017年北京佑安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8):61-62.

[3]周楠,丰航,惠娇娇,等.临床药师干预骨科Ⅰ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2018,33(05):672-674.

[4]邝宇华,李美正,陈健达,等.某院2014—2017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OL].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09):42-45.

[5]蔡广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医院质控干预前后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3):115.

[6]雷创杰.某院抗菌药物综合整治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合理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13(0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