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51例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51例的护理

李丹妮

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急诊科3175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病患介入治疗的急诊护理对策。方法:择取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共151例,在医师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时进行手术配合护理,探究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状况。

结果:149例(98.68%)渡过了危险期,并在日后全部痊愈出院,2例(1.32%)未渡过危险期,死亡。护理总有效率为98.68%。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中,施以护理配合有助于提高急诊救治的成功率。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中配合;护理体会

作为临床危急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极为常见,其病因起源于冠心病病患于冠状动脉区域发生的急性缺血缺氧,患者心肌因长时间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现象,从而导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等问题[1]。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有效方式为介入手术,这种术法以微创的方式快速疏通堵塞的血管,实现心肌的早期再灌注,恢复心肌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以下即为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的研究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共151例,其基本资料如下:性别构成: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65例;年龄:最小者48岁,最大者72岁,平均(61.37±10.88)岁;自发病起到入院的时间为2~12个小时,平均(6.02±1.37)小时;主要临床表现:胸前区感到窒息性疼痛或压榨性疼痛;其他临床表现:发绀、呼吸抑制;造影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狭窄或处于闭塞状态;梗死区域:前壁43例,下壁39例,前下壁54例,其他区域15例;堵塞位置:冠状动脉右侧61例,左侧冠状动脉66例,双侧复合堵塞24例。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如下纳入标准:无其他并发症、无PCI禁忌症。

1.2方法

1.2.1手术疗法

为151例患者的左侧冠状动脉与右侧冠状动脉开口,置入特制的导管,向动脉中注入造影剂,进行血管造影,以明确血管的走行与发声的病变。在确定患者发生病变的血管之后,在CT或X线片的引导下,将导管与导丝置入血管之中,于末端张开球囊或支架,扩张处于闭塞状态的血管。置入球囊或支架成功之后,撤出导管与导丝。

1.2.2护理方法

(1)术前

术前应对介入手术所使用的相关器械进行相应的准备,常规器械及用具包括:一次性用品、造影导管与导丝、介入包、心电监护仪、临时起搏器、吸氧与吸痰装置、微量泵、除颤器、气管插管等诸多的抢救物品,吗啡、肾上腺素、可达龙、安定、肝素、利多卡因、硝酸甘油、替罗非帮等急救药品。其中,微量泵和除颤器应保持充电状态,以浸透了生理盐水的棉布包裹好,并放置在随手可及的地方;心电监测仪应调整好参数,压力为0。对于心肌梗死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将阿托品、多巴胺等药品抽吸入注射器中,以备手术中使用。考虑到患者因发病时出现濒死感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术前应为其进行心理护理,以预防术中出现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效果。

(2)术中

安排对患者病情熟悉、有较高观察力与判断分析能力、具备预见性思维的护理人员在术中患者出现并发症时配合医生实施急救。术中造影可能诱发患者发生心率变慢、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现象,护理人员应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并在发生上述现象时停止操作,叮嘱患者大力咳嗽,以加快患者心率,若无效则静注0.5mg的阿托品。右侧冠状动脉在扩张时可能发生心律失常、低血压、ST-T段改变,一旦发现要及时作出对症处理。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在术中对肝素等药物及造影剂的使用状况进行准确记录,以便随时进行核对。

(3)术后

术中使用的鞘管、导丝等物品需要及时拔出,护理人员应配合医师进行操作。在拔除鞘管后,要及时为患者进行压迫止血,并在并对穿刺肢体进行观察,是否出现青紫肿胀、渗血出血或麻木感,为患者摆放良肢位并限制穿刺肢体的活动至少24小时。拔管时应与患者交流以分散其注意力,以免迷走神经反射诱发过度疼痛。叮嘱患者禁烟禁酒,不吃高胆固醇食物,按时按量服用抗凝药物。

1.3观察指标

(1)PCI手术成功率;(2)死亡率;(3)配合护理有效率。

2结果

行PCI手术的患者中有149例(98.68%)渡过了危险期,并在日后全部痊愈出院;2例(1.32%)未渡过危险期,死亡。即术中配合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8.68%。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于中年年群体,多伴有糖尿病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因此使得急性心肌梗死在治疗上面临着更高的危险性;再加上急性心肌梗死本身具有的“发病急、情况严重”的特点,使得患者有着极高的死亡率[2]。开放式手术因疗效不理想、术后并发症多而在使用上有所限制,而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该疾病的治疗效果,PCI、PTCA等介入手术的应用使得闭塞的冠状动脉得到了扩张,心肌得到了充足的早期再灌注,其梗死面积明显缩小,患者预后得到了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然而,PCI与PTCA对于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手术中面临着一定的危险性,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除了医师需要有丰富的相关操作经验,手术室护士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急诊急救技能与强大的应变能力,由此可见术中护理配合对介入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在本研究中,151例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接受了术中护理配合,其手术成功率(护理有效率)高达98.68%。这一结果与王建宏所著《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51例的护理》一文中的结论相近,证明本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3]。

结语: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而言,围术期的护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护理配合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了探究,证明在介入手术的围术期实施护理配合,可以有效保证手术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结果。

【参考文献】

[1]李静芳.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1):3006-3007.

[2]张晓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术的护理配合[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06):66-68.

[3]王建宏.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51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08):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