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AIDS患者伤口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HIV/AIDS患者伤口护理体会

黄连娇

黄连娇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510060)

【摘要】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伤口护理方法。方法总结了28例HIV/AIDS患者伤口护理体会,包括心理护理、消毒隔离、伤口护理、疼痛护理及职业暴露。结果28例患者均未出现机会性感染和严重术后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讨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可降低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和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关键词】艾滋病伤口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351-0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又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1]。HIV病毒主要侵犯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引起CD4+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和数量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加大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机率[2]。近年来,我国HIV/AIDS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合并伤口感染的HIV/AIDS患者也显著增多,但因目前AIDS尚无有效治愈方法,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机率高,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大,因此针对HIV/AIDS患者规范化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至2005年至今对HIV/AIDS患者伤口进行综合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以期为HIV/AIDS患者伤口护理相关研究提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2月至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HIV/AIDS患者共2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诊,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1.4±5.6岁;合并肺结核24例,丙型肝炎20例,梅毒15例,巨细胞病毒感染6例,卡波西肉瘤1例;颈部或耳后淋巴结脓肿溃疡7例,臀部脓肿11例,骶尾部压疮6例,足背溃疡4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经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检查,并对伤口进行综合护理。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HIV/AIDS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烦躁、抑郁、悲观等负面情绪,易对护理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

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舒适护理,通过正确、积极的主动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对患者个人隐私及病情高度保密,对HIV/AIDS患者一视同仁,表现足够尊重,切忌表露歧视、嘲笑等言行;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介绍行外科手术的必要性,详细讲解手术过程、术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接受患者呻吟、易怒等行为反应,允许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并解释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帮助其树立信心,面对现实[3]。

1.2.2消毒隔离隔离患者,一人一室或同类病种患者共居一室。每天2次紫外线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患者所用衣裤、被褥、床单等物品装入标有传染性标志的防水口袋,并经高压灭菌消毒后再行常规清洗;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应统一收集,并进行消毒处理后再行丢弃;严格限制陪同及探视。

1.2.3伤口护理[4]对患者伤口进行详细评估,针对不同类型伤口采取不同护理措施:①无菌手术伤口:无感染伤口可用75%乙醇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透明膜类敷料包扎,在保护伤口的同时便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每3天换药1次。出现组织生理性反应者,如穿刺点脓疱伤口、缝线反应等,可于常规消毒后用75%乙醇纱布进行包扎,每天换药1次;②外伤污染伤口:表皮擦伤者给予常规消毒后于伤处涂布1%甲紫,暴露伤口以促进创面结痂,结痂后给予行常规消毒即可。裂伤者应及时清创,防止渗血与粘连,用纱布及干棉垫包扎,严重者行伤口对位缝合术;③感染破溃伤口,先采用3%双氧水行伤口清洗,再用生理盐水进行伤口清洗,擦干后先用银离子敷料,后加泡沫类敷料,每3天换药1次,可有效吸收渗出液、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如有皮肤脓肿者,应行脓肿切开术或扩创引流术,彻底清除脓肿后再行常规消毒并放置敷料;④顽固性或慢性溃疡,可于常规消毒后外敷含混合药液的纱布(山莨菪碱10mg+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每天换药1次,山莨菪碱可扩张血管从而改善患部血液循环,庆大霉素抗感染,糜蛋白酶祛腐生肌;或选择水凝胶、藻酸盐敷料等作为空腔填塞敷料,后选择透明薄膜、水胶体敷料作为覆盖敷料,亦可有效吸收渗出液、溶解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每3天换药1次。对于顽固性患部感染可通过患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所有换药物品,如棉球、纱布、辅料及胶带等均应用消毒液浸泡处理后再放入标有传染性标志的专用医疗处理袋中。

1.2.4疼痛护理询问患者疼痛主诉,了解疼痛特征及其变化,结合生命体征、临床表现等对患者疼痛性质进行综合性评估,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1.2.5职业暴露HIV/AIDS患者护理工作主要职业暴露途径为皮肤黏膜破损粘染患者血液及针头刺伤[5]。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伤口换药、更换引流袋等有创操作时,应穿隔离衣,佩戴口罩、眼镜、手套;遭针头等锐器刺伤时,需保持冷静,从近心端往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排出伤口血液,从而减少感染程度,75%酒精常规消毒伤口;及时上报院内职业暴露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暴露级别评估并实施预防性治疗。

2.结果

28例患者中出现伤口脂肪液化者1例,伤口感染者1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所有入组患者均未出现机会性感染和严重术后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3.讨论

HIV/AIDS患者心理负担较大,因此心理护理对HIV/AIDS患者至关重要。针对患者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可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积极自我调适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对伤口进行正确评估,针对不同类型伤口采取不同护理,可加快伤口愈合速度,提高术后疗效,减轻患者痛苦。此外,综合性护理干预还可降低HIV/AIDS患者围手术期机会性感染,减少患者手术风险。预防职业暴露是HIV/AIDS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关键,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规范操作流程和消毒操作,禁止徒手传递锐器,锐器使用后应立即放入锐器盒;其次应改善工作环境,保持充足光线以支持医疗操作;科学安排排班时间,缓解医护人员紧张情绪及工作压力;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避免因技术操作失误导致的职业暴露;建立并完善上报机制,确保第一时间进行职业暴露事件上报和处理,切实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健康和职业安全。

综上所述,对HIV/AIDS患者实施综合伤口护理干预,可加快伤口愈合,降低降低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和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对HIV/AIDS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FortsonJG.Mortalityriskandhumancapitalinvestment:TheImpactofHIV/AIDSinSub-SaharanAfrica[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11,93(1):1-15.

[2]HuaW,JiaoY,ZhangH,etal.CentralmemoryCD4cellsareanearlyindicatorofimmunereconstitutioninHIV/AIDSpatientswithanti-retroviraltreatment[J].Immunologicalinvestigations,2012,41(1):1-14.

[3]谢世平,刘欣欣,桑海艳,等.106例HIV/AIDS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调查[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7(010):781-783.

[4]詹秀兰,黎中良,曾雪玲.伤口护理新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4):74-76.

[5]张玲,张丽,张金梅.护理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02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