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课堂促进知行统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1

构建生活课堂促进知行统一

徐小飞

徐小飞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伏山镇中心小学271408

传统的品德课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教师采取“告知”式的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当成考试的机器。新的课程改革,一改过去品德课“事例”加“道理”的陈旧、滞后、说教式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深化情感体验,以情促行。

在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以情促行。在具体做法上,就是教师运用道德情感体验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我在教《孝敬父母》时,利用家长会,特邀部分学生家长听课,组织家长和其子女上讲台开展“知心活动”游戏。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内心增强了更加爱父母、更加关心父母的道德意识,当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被激发起来了,我又组织小组讨论,说一说,怎样孝敬父母,让学生在诉说表达、倾听中多次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父母的爱。尔后开展“争做关心父母的好孩子”系列活动。让学生对父母的爱落实到行动中去,学生们为了表达对父母的爱和孝敬,普遍做到:不让父母操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让父母劳累,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不让父母生气听从父母的教导。

2、课堂内外结合,做中导行。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培养、训练,不断的督促和及时纠正。因此,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此,我在注重课内教学时又加强课外结合,使课内外,校内外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我的做法是,在课前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资料收集,班队活动、游戏,办墙报等,为课内明理打下基础。课后,结合教学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导行。如,我在教《爱惜劳动果实》一课时,当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爱惜劳动果实是一种传统美德后,接着联系学生中午饭菜倒掉较普遍的现象,让学生讨论,当堂决定:开展“爱惜劳动果实比赛”活动,学生都乐意参赛,民主制订了比赛规则,每个学生做好每天用餐记录及体会、结对互评。一段时间以后,所有参加学生都已养成了不倒掉饭菜,爱惜劳动果实、生活俭朴的习惯。学生们出色的表现,得到家长好评。再如,学了《劳动不分贵践》后,我们带领学生与环卫工人一起扫街,为绿化带拔杂草,培植花木,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不怕累,不怕脏,还学到了花木剪枝技术,亲自体验到环卫工人工作的平凡高尚。并在劳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劳动的意义,感受劳动的乐趣,逐渐养成了人人爱劳动习惯。让学生通过活动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是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完成品社课德育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设计有趣、新颖、易操作的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执教完《我来学当家》一课后,学生感受很深,了解了父母生活中的辛苦,但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亲身实践,体验生活情感,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所以我布置了“今天我当家”的作业。于是,学生们选择了双休日的一天,从早上的买早点、买菜,到中午及傍晚的饭菜准备,从室内的打扫到生活用品的采购……当了一天的家后,许多学生都体会到了“当家”的不容易。其中有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体验日记:“劳累了一天终于到了晚上。今天我当家,总算没白当: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终年的辛苦,感觉到了自己以前太不懂事。不过今后我会更加孝敬父母、尊重父母,不让他们生气,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学生们通过实践,亲身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对爱父母的认识,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更加深入。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知行合一的做法在教学中是非常有效果的。它能够让老师从教转向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他们变得更有爱心,有责任心,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