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CT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胆囊癌CT的诊断价值

陈深耀

陈深耀(广东大埔县人民医院放射科514299)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及分析笔者近年来经病理证实的13例胆囊癌的CT影像。结果CT表现肿块型8例,增厚型3例,混合型1例,囊内结节型1例,12例作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明显强化,1例单行平扫,9例合并胆囊结石。结论CT对胆囊癌的诊断及其侵犯范围、程度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胆囊癌螺旋CT

胆囊癌在胆道系统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将我院发现13例胆囊癌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及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3例中,男5例,女8例,年龄46-75岁,其中51~75岁占12例。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疼痛、纳差(7例),黄疸(4例)及部分病例腹胀、少量腹水、乏力等,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1.2CT检查检查于上午空腹条件下进行,患者检查前30min口服净水500-1000m!。采用日立多排螺旋CT机螺旋上腹部扫描,扫描层厚5mm、间距5mm,均平扫加优维显100ml行三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均膈顶至双肾下极。

2结果

2.1直接影像肿块型:胆囊内等或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界模糊,胆囊腔不规则变窄或消失,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呈斑片状不均匀渐进性强化,本组8病例。本组增厚型3例及混合型1例表现: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一处偏生性肿块,3例胆囊未见明显增大,囊腔不规则变窄,有2例囊壁合并钙化,而误诊为慢性胆囊炎,增强有较明显强化。囊内结节型:本组1例表现腔内侧壁直径约0.6CM小结节状软组织影,边缘基本光整,误诊为胆囊息肉。

2.2间接征象本组4例直接肝脏侵犯,表现为胆囊与肝脏分界欠清,脂肪间隙模糊,局部肝质密度减低。本组肝内转移2例,表现为肝脏内多发性结节状、小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缘部分欠清及部分融合状态。淋巴结转移3例,2例肝门区淋巴结肿大,1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其中1例合并胰腺管扩张。10例合并胆系结石,9例胆囊结石,1例胆管多发性结石。2例合并少量腹水。

3讨论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98。70%~90%的胆囊癌合并有胆囊结石,一般认为胆囊癌的发生于结石所引起慢性胆囊炎造成长期刺激有关[1,2]。大部分胆囊癌是腺癌,其它类型较为少见,本组13例病理均为腺癌12例,1例未作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以囊腔内软组织肿块型多见,增强病灶呈不均匀或斑片状强化,部分病例发现时邻近肝组织已经发生侵犯,胆囊与肝质分界欠清,部分少数病例病灶来源难以区分,常并胆道梗阻而胆管扩张,引起胆道梗阻而胆管扩张也可能癌肿直接侵犯胆管、肝门区淋巴结肿大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胰头后淋巴结转移压迫胆道[1]。发生于胆囊管的结节,容易误诊为胆囊息肉,胆囊可明显增大,本组无1例。增厚型胆囊癌比较少见,如并伴囊壁钙化,与胆囊炎鉴别较困难,主要注意囊壁增厚是否均匀,如有壁结节、内侧壁不规整,有局限性凸起,提示胆囊癌可能性大,如囊壁增厚,内侧壁光整,胆囊与肝脏间隙有渗出性改变,则考虑胆囊炎可能;本组3例。混合型在胆囊癌类型中最少见,大部分发现时已晚期,CT诊断准确性大。总之CT对胆囊癌的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有时也比较困难,如早期增厚型及腔内结节型,容易发生误诊,部分晚期病例要区分肝癌侵犯还是胆囊癌直接肝浸润有时较困难,但胆囊癌增强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而肝癌强化一般呈快进快出的表现,一些病例要行薄层增强扫描及结合临床资料如AFP、血白细胞值、有无肝炎病史等相关方面,以利于诊断及鉴别。

参考文献

[1]周康荣,王滨,丁建国等.腹部CT.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74-76.

[2]郑穗生,高斌,鲍家启,CT诊断与临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68-271.

[3]李松年,唐光键,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940-942.

[4]卢延、孔庆文,田守皎,等.胆囊癌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97.